•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独家分析

保障种植者利益,调节储备“呼之欲出” 分享到 来源:中国玉米网 发布:2023-12-21 字号: 收藏文章

进入12月以来国内玉米现货市场开始进入传统的售粮阶段,较之前几年不同的是,新季玉米在历经了10月份的一轮大幅下跌之后,11月份刚刚呈现出了相对企稳态势,进入12月份之后玉米价格市场再遭重创——东北、华北两大产区玉米价格纷纷创下年内新低,作为第一主产区的东北三省一区在历经了此轮大幅下跌之后,种植成本线纷纷跌破,承担着高投入的种植合作社可谓是“苦不堪言”,此种局面如果延续下去,作为东北玉米种植的主体之一——合作社等包地者新季玉米种植积极性势必会造成明显的抑制效应。眼下玉米现货市场整体被“悲观的情绪”所笼罩,产区市场一直在上演“无量下跌”的行情,情绪市下的玉米价格市场明显被低估。从国家政策角度来看玉米作为三大主粮产量之首的品种,其价格呈现出如此快速的下跌行情俨然与近年来国家一直强调的“保护粮食市场稳定运行”相悖的。眼下的市场可以说是基层不想卖(赔钱)、中间不敢存(担心后市)、下游不想买的状态,玉米市场一时间对于入市、建库存失去了信心。在此背景试下市场当中对于今年二季度开启的规模性调节储备收购或将在近期开启开始有所期待。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多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对粮食安全主动权、耕地红线、粮食储备调节等重要问题都作过深刻阐释。早在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了搞好粮食储备调节的重要性:设立常平仓是我国的传统,在稳市、备荒、恤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地域广阔,国家粮食储备适当多储一点、多花一点钱,安全系数高一点是必要的,但也要讲性价比、讲效率效益。政府也不能完全包揽,要调动市场主体收储粮食的积极性,有效利用社会仓储设施进行储粮。

2023年9月1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财政部以及农业农村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做好2023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其中在此强调抓好保供稳价,保障粮食市场平稳运行:要持续加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密切跟踪粮食市场动态变化,紧盯重点品种、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环节,加强分析研判,丰富政策储备,掌握工作主动。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通过新闻发布会、记者采访等多种形式,解读收购政策,通报工作成效,定期发布粮食收购进展、价格等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帮助农民有序售粮、企业均衡收粮。要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统筹做好粮食收购、粮源调度、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工作,科学把握中央和地方储备轮换时机节奏,发挥好吞吐调节作用,确保粮食市场供应充足和平稳运行。要加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持续完善粮食应急保供方案,切实提升应急保供能力。

近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焕鑫近日在文章《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文章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表示,我国粮食供求呈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优化品种结构面临困难挑战。稻谷产大于需,小麦产需基本平衡,但普通品种较多,优质品种产不足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玉米、大豆总量不足,特别是大豆对外依存度过高。在此背景之下保障种粮者收益尤其是玉米和大豆等品种对外仍有一定依存度的品种更为重要。粮食收购是保护农民利益、掌握调控粮源的基础性工作。要稳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坚持“市场化收购为主、政策性收购兜底”,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统筹推动市场化收购,优化市场购销环境,引导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激发市场购销活力;优化为农服务,更好满足农民售粮需求;加强省际间、区域间、经营主体间的产销合作,进一步促进粮食高效顺畅流通。切实抓好政策性收购,严格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时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启动预案,发挥好政策托底作用,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从2020年临储玉米完成“清零”,国内玉米市场正式从传统的“临储时代”向市场化转换,但期间政策对于包括玉米、小麦以及水稻三大主粮品种一直处于密切关注、及时调控的状态。玉米市场在自身供给存在缺口的前提下,储备收购的标的也由国内转向了国际市场,包括美国、巴西以及乌克兰等主产国的玉米以进口的方式源源不断的进入储备,同样以出陈入新的方式在近几年实施了进口玉米的“轮换”,用进口玉米储备作为玉米市场保价稳供的主要调节手段之一。回到国内市场,今年的小麦市场在丰收预期较为明显的前提下,临近收割一场罕见的“烂场雨”将相当比例的优质小麦变成了质量偏低、毒素偏高的芽麦,为保障粮农收益国家同样也是在相应的区域开启了积极的收储工作,并将已经“官宣”的定向稻谷投放延期以给“芽麦”的销售工作让路。

跌破种植成本:东北产区最受伤

说到东北产区尤其是东北的农村,现在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人口越来越稀少,其根本原因就是东北的农作物基本都是一年一种,以玉米为例,东北地区玉米基本是五月种,十月收的春种秋收的模式,伴随着人们对于生活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自有耕地播种的人越来越少,合作社包地的模式在东北地区越来越广泛。合作社的种植模式近年来在东北产区大范围推广,其带来的效应也是非常积极的,种植成本好控制,技术管理先进,带来的单产预期增长明显,可以说近年来玉米单产在无极端灾害的影响之下持续攀升,合作社的包地种植模式可谓是功不可没。而合作社种植模式带来的种种积极效应背后就是需要相对较高的成本投入,而像当下玉米价格这种跌跌不休的行情一旦延续下去其对于大规模投入的合作社包地种植者来说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一个合作社的“退出”可能会带来几十垧地的耕地种植收益受损,这就不仅仅是“谷贱伤农”,更多的是带来新季玉米播种面积损失的预期了。

回顾玉米市场今年二季度玉米现货价格一路走低,这对于部分尚未完成销售的基层粮源着实打击不小,为了最大限度的保障基层种植者的收益,国家再度适时开启了调节储备收购以及加大轮入规模双向并举的有效措施,有效的组织玉米价格崩塌式下跌的行情,多措并举稳定了玉米市场价格、保障了粮农的收益。眼下的玉米价格市场下跌势头相对与今年二季度的行情可谓是“有过而无不及”,新粮上市后高开低走一路下跌已经大幅跌破了多数地区的种植成本线,那么对于本就投入了“高成本”的大量种植者来说,一旦价格延续此种势头,新季玉米的种植积极性很难不受影响,此时此刻无论是从储备需求角度(短短五年将庞大的2.4亿吨储备消耗一空)亦或是从保障基层种植者收益亦或是针对于大宗商品尤其是农产品多年不变的保供稳价的核心理念来说,适时再度启动调节储备与轮入工作并举进行新季玉米收储可谓是一举多得,众望所归。有效的建立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或将成为继中央直接补贴地方的纵向补偿的基础之上保障耕地面积、种植积极性乃至国家粮食安全推行道路上的重要一环。探索有效的调控机制,充分利用好调控端职能,保障粮食市场购销合理化,从而实现保供稳价稳民生,真正发挥国家政策粮“压舱石”作用。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