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甘肃绝大部分地区处在寒旱区。近年来,甘肃着力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通过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挖掘高寒干旱气候条件下农业发展潜力,形成了黄土高原区旱作高效农业、河西走廊戈壁节水生态农业、黄河上游特色种养业和陇东南山地特色农业,设施蔬菜、优质苹果、优质马铃薯等特色产业渐成规模。
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祁连山下,张掖市百万亩制种玉米正值生长关键期。玉米去雄机往返田间,保籽粒发育;无人机盘旋地头,防病虫农害。以科技赋能玉米种业,复式精量播种机等新机具、北斗导航直线辅助驾驶系统等新技术在甘肃不断推广。甘肃建成千万亩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为关键的旱作农业技术1500万亩、以膜下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技术1000万亩,马铃薯、玉米等亩产分别提高了约500公斤和100多公斤,粮食产量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甘肃也由粮食产销平衡省转变为净调出省。同时,甘肃建成了全国重要的杂交玉米制种和马铃薯良繁基地,提供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大田玉米用种,每年外调马铃薯原原种超过6亿粒。
通过培养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挖掘发展潜力。灵台县果业办公室主任张建锋介绍,过去当地种植的苹果挂果周期长,引进矮化密植技术后,3年即可进入盛果期。为了让农民尽快掌握新技术,县里专门邀请专家定期传授技术、答疑解惑。截至目前,灵台县果园面积达22万多亩,商品率达85%。2021年,甘肃省开展万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万名特色优势产业生产人员和万名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培训,共培养3.02万人,今年将再培养3.12万名新型农民。
发展寒旱农业,为农民打开增收新渠道。目前,河西走廊已发展36万亩戈壁设施蔬菜,相当于新增150万亩一般耕地的产能。民勤县地处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之间,过去种啥啥不行。如今,走进蔡旗镇高庙村日光温室示范园,茄子油亮,辣椒青翠。村民周永振经营的温室辣椒,今年1月上市后已采摘销售8000多公斤。“这半年下来净赚3万多元。”甘肃省目前已发展高原夏菜和设施蔬菜近1000万亩,今年上半年全产业链产值510亿元。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梁仲科介绍,力争到明年,农民通过现代寒旱特色农业获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9年的7731元增加到1万元以上。
河西走廊制种玉米静待丰收,陇中旱地马铃薯长势喜人,甘南草原牦牛成群,陇南山区橄榄葱茏……截至目前,甘肃已创建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集群,寒旱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产值较2017年增长45%,2021年全省农业增加值增长10.1%,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
“‘十四五’时期,甘肃还将打造10个百亿元级农业产业大县,加快形成2个千亿元级和6个500亿元级农业产业。”梁仲科说。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