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一架架无人机在田野上空巡田作业,一滴滴营养液均匀滴注滋养着禾苗,一个个智能“卫士”日夜守护着作物生长……北大荒集团牡丹江分公司的广袤田野上处处彰显智慧田管新景象。
近年来,该公司以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为契机,以打造智慧农业示范点和全域数字农场为引领,着力构建智慧农业体系,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智慧农业,何以见“效”?
——多光谱传感器、高清摄像头组成“慧眼”,巡田工作快捷高效
在云山农场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里,一架搭载巡田管控系统的无人机按照预设航线开展巡田作业,进行穴数识别、长势监测、草害分析、株数统计等核心数据采集,每架次作业半径达7至10公里,每分钟巡田面积超过15亩。
“以前巡田全靠双脚,一百亩地得走大半天,地中间苗情还看不清,现在300亩地不到20分钟就完成了,真是太方便了!”云山农场第四管理区种植户张明喜感慨道。近年来,云山农场加快构建智慧监测体系,建设数字农业展厅,搭建农业大数据智能管理平台,引进巡田无人机3台、田间监测设备390余套,打造“天、空、地”一体化智慧农业监测体系,与院校合作推进“基于多模态遥感大数据分析的作物水肥需求智能诊断”“大田作物高效生产智能精准管控系统研究”“农业物联网云平台及遥测装备研发”等项目,创建农作物智能诊断模型,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科学的技术支撑。
作为全域智慧农业示范农场,八五六农场已建设完成“全域数字水稻云平台”,智能采集冠层光谱、植被指数、土壤墒情、空气湿度等10多项遥感数据,经数据中心平台分析后生成指导意见,从种植到田间管理全流程数字化。
据八五六农场科技信息中心高级主管徐克江介绍,巡田省时省力只是智慧农业的基础操作,运用AI算法生成的巡田“处方图”,才是核心所在。无人机将获取的光谱经传输计算生成水稻生长数字模型,并通过不同颜色在数字管理平台上呈现,不同深浅色块代表不同的施肥建议,红色区域表明肥力较弱,蓝色表示土壤肥力充足,在变量“处方图”指导下调控施肥作业,带动亩均增产30余斤。
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牡丹江分公司在建成八五五、八五六两个全域智慧农业示范场的基础上,逐步在八五〇、八五四、八五七、八五八、庆丰等农场加大智慧农业应用力度。初步统计,分公司已建成智慧农业物联网中心4个,拥有无人机达1100余架、配备卫星辅助导航设备1.4万余套,应用物联网设备覆盖面积达223万余亩。
智慧农业,何以见“智”?
——云来云往数据传输,智能“巧手”精准作业
一键轻触,千闸响应,清澈的湖水翻着水花注入稻田,为禾苗带来舒爽凉意。这是兴凯湖农场望远管理区智慧水利示范点,遥控智能闸门控制放水的场景。
“我家种210亩水田,有4个水闸,以前放水都要在田埂上走大半天,现在一键就能同时开启多个闸门,在家也能用手机监测水位、控制水量,节省出来的时间还能去干别的活。”兴凯湖农场望远管理区种植户王磊高兴地说。截至目前,兴凯湖农场建设智慧水利核心示范区面积1万亩,安装智能电动闸门、雷达水位计、电子水尺等智能设备及水利监测系统400余套,智能灌溉辐射面积占全场水田三成以上,由“大水漫灌”向“按需供水”转变。
为高效清理大豆地里的杂草,八五〇农场请来一位特殊的“田管家”做帮手,这个配置视觉识别系统和智能作业装置的“田管家”,可以精准定位、智能对行,精准区分豆苗和杂草,通过传感器系统采集数据,并利用车载电脑绘制“作业地图”。每小时除草作业高达80余亩,所过之处,不但将杂草清除得干干净净,还对板结的土壤进行破土深松,散墒提温,促进大豆快速生长。
以旱田经作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宁安农场,与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八一农大等院校合作,推动田间管理向科学化、精细化转型。在农场第4作业队1200亩高产玉米和鲜食玉米基地内,一条条滴灌管线如脉络贯穿田间,依据玉米拔节期至灌浆期不同生长阶段茎叶、果实对养分的需求,科学调整肥料配比与施用量,精准输送水分与营养,从而赋予玉米抗倒伏能力,有效提升籽粒千粒重。
“与传统施肥相比,智能滴灌技术可提高肥料利用率30%以上,亩均节水60至80立方米,可减少土壤板结,改善根系微环境,促进增产增收、节本增效。”牡丹江分公司农场发展部总经理张学冠介绍。
智慧农业,何以见“长”?
——强大核“芯”力量打破作业时空限制,实现全天候、全区域、全环节护航
走进八五五农场智慧农业指挥中心,数字云平台如同农田的“超级大脑”,从田间智能设备到云端大数据分析,实时跳动的数据串联起农业生产每个环节,一切尽在掌控中。
“每座气象站可覆盖周边2万亩农田,实时监测降雨量、温湿度、光照辐射等10项关键要素,农情地情苗情,可观可知可控。”八五五农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李新磊说。自2023年起,农场已建成22座全电子气象要素生态站组成的公里级监测网络,数据信息接入国家预警平台,可提前发布16类气象预警,为全场40余万亩农田提供“保姆级”服务。
经过几年数字化建设,八五四农场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田间部署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肥力、气象等数据,并将数据上传至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实现从整地到病虫害防治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农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配备的60余台智能设备,涵盖一体化智能虫情测报、田间可视化监测以及智能叶龄诊断等设备,农业技术人员和种植户可通过手机App或电脑终端,远程查看作物生长状况,系统还能根据监测数据提前预警,精准指导用药,大大提高防治效果和效率。
“田间智能虫情测报灯和红外传感器可以24小时不间断监测田间虫情,智能诱虫灯启动,完成诱虫、捕杀、拍照、识别、计数等操作,即时将数据上传至物联网数据中心,达到病虫害自动监测与智能预警多重成效。”八五四农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黄金宝表示。今年,这个农场进一步强化大豆高产攻关基地智慧农业建设,在日常智能管控基础上,更全面系统地收集大豆高产种植数据,深度总结“金豆王”栽培经验和种植模式,以数字技术助力区域大豆单产再创新高。
“智”绘新“丰”景,“慧”生新力量。牡丹江分公司将持续聚焦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外引技术,内联基地,构建覆盖种、管、收、储、加、销的全链条的智能化农业服务体系,推动现代农业迈开高质量发展新步伐。(朱磊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岳海兴)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