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三农资讯

“冬粮+”破冰寒凉地 复种模式筑稳塞上仓 朔州探索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新路径 分享到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2025-08-14 字号: 收藏文章

  夏日塞上,风吹麦浪穗飘香。7月中旬以来,冬小麦收割的画面在朔州市朔城区贾庄乡薛家店村上演,沉甸甸的麦穗随风摇曳,丰收的喜悦在田野里洋溢。

  这份喜悦离不开种植户马现秋的十余年坚守。马现秋从2014年起在朔城区试种冬小麦。多年来,他反复试验,从30多种冬小麦种子里严格筛选,终于选出了适合晋北高寒冷凉地区种植的抗寒、抗旱、抗病“三抗”良种,“连续试种了7年,直到第8年才看到希望。”马现秋说道。今年,他在薛家店村整合了500亩连片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

  选对品种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冬小麦在旱地上高产又成了摆在马现秋面前的一道难题。这几年,马现秋详细记录不同生育期的田间数据,逐步掌握了朔州气候规律、最佳灌溉时间及品种特性。他还告别了粗放的大水漫灌,引入滴灌与水肥一体化技术,让每一株冬小麦精准“用餐”。“浇水均匀了,营养跟上了,产量自然‘噌噌’往上涨。”朴实的话语里,蕴藏着现代农业技术点“土”成金的力量。

  同样的场景,也发生在山阴县合盛堡乡惠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冬小麦种植示范基地。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的麦田里来回穿梭,一束束麦穗被卷入机舱,收割、脱粒、秸秆粉碎,多道工序一气呵成。

  “麦子上午收完,下午旋地,第二天就抢种傲霜谷或青贮玉米,地冻前再收一季,实现效益翻番。”联合社负责人陈志龙说。

  小麦归仓与玉米、谷子复播同步推进,雁门关外冷凉区“一地两茬、一年两熟”的高效农业模式得益于良种、良法的科学运用。

  据了解,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科技创新团队科技人员与山阴县惠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合作,以有机旱作农业为方向,历时3年开展种植技术革新和“冬麦北移”引种试验,成功引入黄淮流域的高产品种“济麦22号”。

  “3年试种都很成功,第一年初试产量600斤,比当地的春播小麦高了一倍。去年收获时达到了800斤,今年应该在1000斤以上。”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研究员姚建民在麦田里对麦粒质量、亩产量等指标进行抽样、测产。说到兴奋处,姚建民俯身拾起一株沉甸甸的麦穗,“试种3年,亩产从600斤跃至1000斤以上,已达高产田标准。”

  无独有偶,在山阴县鑫霏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旱作大麦实验基地,今年3月播下的40多亩“中啤麦1号”大麦也迎来收获。之后,农户将抓紧种植生长期为60天左右的圆甘蓝,通过“前脚收麦、后脚种菜”的复种模式,实现“一地两茬、一年两熟”。

  “冬小麦+谷子”“冬小麦+甜糯玉米”“冬大麦+圆甘蓝”从构想变为田间实景,“一年两熟”在朔州成为现实。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耕地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保障粮食安全,就需要在提升单产上下功夫。

  近年来,朔州市以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契机,围绕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综合发力,由点到面、由片到县,促进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在良田建设上,强化土壤培肥改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构建肥沃耕作层,夯实单产提升基础。在良种推广中,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遴选推广一批单产潜力大、高产抗逆强、稳产易种植的品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与此同时,朔州市加大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力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以上,玉米耕种管收实现全程机械化。在此基础上,朔州市以良法示范带动技术推广,膜侧播种、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合理密植、全程机械化等技术广泛实施,有效提升了农作物抗旱抗病性能,推动了作物单产的增加。

  技术落地,还离不开“零距离”服务。“农民有问题,只需一个电话,专家两小时内到地头。”朔州市积极构建起专家、农技员、科技示范户组成的“三级农技服务网络”,实现了村村都有“田秀才”,片片示范田都有专家指导,打通了“实验室—试验田—农户”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技术创新突破气候限制,朔州“冬粮+秋粮”“冬粮+蔬菜”复种模式,成功在传统“一年一熟”的耕地上探索出单产提升的新途径。这一创新不仅为寒冷地区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更为当地农民开辟了增收的新渠道。(山西日报记者 袁兆辉 武跃林



附件: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