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近日,在盘锦光合国家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内,稻田一片青翠,看着小河蟹在稻株间自在游走、无人机精准地投喂饵料,前来参观的宁夏渔业产业协会会长赵峰感慨:“盘锦稻蟹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到我们宁夏,让近10万亩盐碱地变成了‘金粮仓’!”
盘锦,河海交汇、沃野千里,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20世纪90年代,盘锦水产科技人员在全国率先攻克河蟹人工育苗和稻田养殖技术,使河蟹养殖得以大规模推广。目前,盘锦稻田养蟹面积已达到100万亩以上。稻蟹共生,河蟹以水中的害虫幼体和杂草为食,其粪便及残饵又成了水稻的有机肥料,还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稻因蟹而优,蟹因稻而肥,品质优良的盘锦大米和盘锦河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享誉全国。
“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盘锦稻蟹综合种养模式,不仅让本地农民实现了致富增收,而且已经走出盘锦、走向全国,带动宁夏、新疆等地农民共同富裕。
2009年,宁夏从盘锦引进扣蟹,在贺兰、青铜峡、灵武等市县试养,全区示范稻田养蟹1000亩。经过10余年的发展,如今,稻蟹综合种养面积已近10万亩,覆盖引黄灌区12个市县及农垦国营农场。
“宁夏稻田养蟹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靠的就是技术。”赵峰介绍,宁夏春季气温低,蟹苗3月先进设施温棚“热身”,4月20日以后再放入稻田,通过精准喂养、精细管理,进一步提高河蟹的产量和品质。在盘锦光合蟹业的种苗选育与技术指导下,河蟹个头从2两半增至3两半,成活率高,上市比其他地区早一个月。
品质好,上市早,价格自然高。赵峰说,这几年每斤河蟹可以卖到60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硬通货”。
如今,宁夏每年70%的蟹苗仍由盘锦“娘家”供应。从辽河三角洲到塞上江南,盘锦与宁夏之间这条跨越1800公里的产销通道,成了“东西部协作”与“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典型示范,更成为两地人民协同共富的生动实践。
“盘锦河蟹特别‘皮实’,好养;黄满、膏肥、肉质鲜美,好卖。”赵峰笑着用东北话点赞:“宁夏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盘锦河蟹功不可没。”(辽宁日报记者 费嘉维)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