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在粤东梅州平远县东石镇毓秀书院,一群身着校服的学生正聆听革命故事。不远处,连片稻田泛着新绿,游客在田埂体验农趣。“红色研学+生态农业”的融合场景,折射出广州文旅力量精准施策的成果。而这仅是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以下简称“广州文广旅局”)全域帮扶网络中的一抹亮色。
近年来,广州文广旅局以文旅帮扶为突破口,在梅州通过产业培育、红色文旅开发等举措,探索出一条“以文旅赋能乡村”的特色路径,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鲜活样本。
红蕴客家 红色文旅成振兴引擎
东石镇红色底蕴深厚,中国共产党早期苏维埃政权旧址群、太平农会成立旧址等革命遗址散落于此。如何让沉睡的红色资源“活”起来?广州文广旅局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推动红色遗址修缮与乡村振兴联动发展。
“我们计划从黄梅兴故居、黄梅兴纪念广场到林钦才故居再到毓秀书院最后到蕙楼,打造一条红色的参观路线,将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红色课堂与乡村旅游结合。”驻灵水村第一书记王发志说。为提升文旅体验,王发志发挥专业优势,参与指导修复一系列红色遗迹,并引入实物档案与多媒体展陈,让革命精神“看得见、摸得着”。目前,毓秀书院已成为当地热门“打卡地”,吸引党政机关、学校等团体前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红色文旅还直接带动了农产品销售——游客参观后可直接在景区购买花生、香米等当地特产,进一步增加了村民收入。
除红色文旅产业外,东石镇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农文旅和产学研相关产业发展。通过耕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成功将891块“小田”整合为124块集中连片的“大田”。在整合后的核心区域,东石镇计划引入农文旅和产学研融合发展模式,实施整村运营,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对此,东石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小田整合成大田后,我们将配合供销社引进餐饮企业。通过农文商旅融合发展,吸引来自三省交界地区的自驾游客与研学团队,从而打造更具辐射力的产业生态。”
点石生花 产业帮扶激活土地价值
走进东石镇灵水村的花生种植基地,灵水村产业基地负责人吴海丰正忙着打包“东石花生”。“以前当地农户一年四季都是种植水稻,我们看见这个情况,就跟工作队一起合作,把村民的土地集约起来盘活,实现了合作双赢。”他指着眼前的田垄介绍,目前流转的土地有120余亩,今年村里还引入机械化种植和规模化管理,并推行烟叶、水稻、花生轮作模式,使土地效益提升20%-30%。
这一变化源于广州文广旅局驻东石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创新实践。王发志调研发现,村中大量耕地因劳动力不足所以没被利用起来,便引入了“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土地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种植,打造“东石花生”“毓秀香米”等农产品品牌。仅2024年,灵水村产业基地就惠及农户288人,发放土地租金6万多元,提供就业岗位70余个,发放工资13万元。
“当地每亩地年租金达500元,务工日薪最低100元,村民年增收可达1-2万元,基地亩产值突破万元大关。”王发志介绍,工作队还通过电商直播、品牌推广等手段拓展销售渠道,仅梅州叶嘉食品有限公司的盐焗鸡销量便实现翻番,成为当地纳税大户。
辐射延伸 广州文旅帮扶“多点开花”
据介绍,梅州市2024年旅游接待总人数1316.2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0.03亿元,广州文广旅局的文旅帮扶成果并不仅限于梅州。2024年,广州文广旅局累计投入420万元专项资金助力各地文旅项目,构建起覆盖全省、辐射边疆的“赋能网”。广州文广旅局连续多年开展“老广游西藏”活动,通过地铁广告宣传、文化惠民演出等方式推广当地旅游。2023年,西藏首个县级红色舞台剧《波密红》在广州演出,三天吸引2000余名观众,网络直播观看量超25万次,实现文旅帮扶的双向奔赴。此外,广州还深化与梅州、龙岩等地的文旅协作,举办第32届广州国际旅游展览会,为对口地区免费提供展位,并组织联合推介活动,助力其提升知名度。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文旅+’模式推动乡村产业、文化、生态协同发展。”广州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挖掘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推动更多“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让更多乡村走上一条“文化兴、旅游旺、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