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近年来,受全国畜牧市场波动影响,我省畜牧业面临产能调控、效益提升、市场对接等多重挑战,探索契合省情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刻不容缓。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稳定基础产能、提升产业质量效益等要求,在此背景下,我省唯有紧抓政策机遇,多管齐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才能推动畜牧业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跨越。
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多元协同格局是关键。我省需立足“大食物观”,以猪、鸡、牛、羊、草五大主导产业为核心,推进“五五战略”落地。生猪产业要精准调控能繁母猪存栏量,通过“以量稳价、以质提效”增强抗风险能力;奶牛产业聚焦朔州、大同奶源核心区,扩大优质生鲜乳产能,推动乳制品加工企业技术升级、品类拓展,实现“从牧场到餐桌”品质闭环;肉牛产业以8个肉牛大县为重点,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打造地域肉牛品牌;肉羊产业深化“牧繁农育”模式,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产品附加值;草业强化优质饲草基地建设,推广“粮改饲”技术,实现“草畜联动、循环发展”。
推进绿色转型,是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加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力度,推广“丰淋模式”,提升粪污综合利用率与处理设施配套率,让“养殖废弃物”变“农业有机肥”;另一方面,严格实施绿色养殖标准,加强兽用抗菌药全链条治理,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探索“牧光互补”“沼液还田”等生态养殖模式,推动畜牧业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达成“养殖增收、环境增绿”目标。
强化科技支撑,能激活产业核心竞争力。我省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加大良种繁育投入,依托省级畜牧遗传育种中心,推进晋南牛、我省黑猪等地方品种保护与选育,培育适配本地的优良品种;二是加快智能化养殖技术推广,建设智慧养殖示范企业,搭建“养殖、防疫、销售”信息化服务平台,借大数据、物联网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三是深化与科研院校合作,围绕疫病防控、饲料研发、屠宰加工等关键领域攻关,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完善产业链条,可推动产业融合升级。我省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其开展“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经营;加快“北肉”平台建设,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打通畜产品“最后一公里”,提升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市场辐射力;推动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特色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将畜牧养殖与观光体验、科普教育结合,实现“一产接二连三”。
加大政策扶持,能夯实产业发展根基。我省需精准落实中央补贴政策,推进肉牛奶牛贷款贴息、良种冻精补贴、养殖保险奖补等政策落地,降低养殖主体成本;加大省级财政投入,支持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粪污处理设施改造等关键环节;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搭建融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作者 李全宏)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