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三农资讯

“稻米之乡”展新颜 分享到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2023-10-24 字号: 收藏文章

  丰收时节,秋高气爽,坐落于天津市津南区的小站镇会馆村内弥漫着阵阵稻香。十余位游客兴奋地坐上“小站稻”号列车,在微风中开启了探寻乡村之美的旅程。

  随着列车缓缓驶入稻田深处,迷人的秋收画卷也在游客面前徐徐展开。车窗两边,一侧是稻穗低垂、满目金黄的小站稻会馆村种植核心区,另一侧是一幅巨型稻田画。

  小站镇是小站稻的发源地。20世纪60年代中期,小站稻发展鼎盛。此后,由于滋养村庄的水流枯竭,小站镇会馆村的稻田里一度改种起玉米、高粱。

  2017年,村里开始重新试种小站稻。随着津南区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引育优良稻种,会馆村采取稻蟹混养的立体高效农业模式,小站稻产量和农民收入不断提升,稻田连片、景色宜人的小站稻会馆村种植核心区更成了区内亮丽的文旅名片。

  “近几年,小站稻亩产量几乎都在1000斤以上,田埂间的螃蟹也是膏肥黄满、供不应求。”村民郝文成说,再过几天村内就要开始收割稻谷,今年预计又是个丰收年。

  为了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会馆村还盘活提升现有资源、完善参观配套设备,整合“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要素,解锁了农文旅融合的“流量密码”。除了瞭望塔、荷塘等景观设施,今年,村内还新增了稻田观光火车等项目。

  夏日沿栈道赏荷,秋天登瞭望台观景;感受小站文化、体验水稻收割……不少游客在乡村美景间流连忘返。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记者采访期间,老师带着孩子们沿田间栈道走来,几位儿童背诵古诗的声音清亮又可爱。

  “近期,村民还带领一些前来游览的孩子体验秋收过程,让他们在趣味实践中感受耕种的辛劳和丰收的喜悦,从小树立起节粮爱粮意识。”会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加林说,最近几乎每天都有一两个中小学、研学游团体来到村内,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期间会馆村每天接待游客六七千人。

  “重新种植小站稻、发展乡村旅游后,村民的米袋子、钱袋子都鼓起来了。”郑加林说,村内一批农家院已经装修完成,准备在10月底开放,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品尝特色农产品、感受质朴的乡间生活。

  近年来,津南区坚持高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新建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种源农业,推动农文旅融合持续走深走实。如今,小站稻种植面积已扩大到5万余亩。

  小站镇党委书记倪正明说,未来将赓续农耕文明、聚焦产业振兴、发展全域旅游,进一步扩大小站稻品牌知名度,打造“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在丰富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不断为乡村振兴聚势赋能。”



附件: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