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三农资讯

南郑区高台镇立峰村:十年穷乡村变身“绿富美” 分享到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2021-06-01 字号: 收藏文章

  5月14日上午,汉中市南郑区高台镇立峰村细雨蒙蒙,满目苍翠。

  水泥路直通农家,新民宅错落有致;曾经撂荒的土地种上了果蔬,产业如珠串联;村庄越来越美丽,老百姓越来越富裕。走进立峰村,处处能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10年前的立峰村穷得可怕,村里的小伙子找对象都很困难,不少年轻人去别的地方做了上门女婿。”立峰村党支部书记杨建国对记者说,立峰村的发展变迁,是从2012年开始的。当年3月,但沟村确定为省政协的扶贫联系点(现合并为立峰村但沟村民组),针对当时村里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落后的现状,确定了“以改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以产业带动为根本”的重点帮扶规划。经过近10年的发展,特别是精准扶贫以来,立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月赏油菜花,五月采摘樱桃,七月西瓜节……如今的立峰村,成为南郑区乡村旅游环线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建起安民居 

  “咱农民住的房子和城里人一样” 

  走进立峰村但沟村民组,一排排白墙红瓦的房屋格外醒目。村民武自恒将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屋内整理得窗明几净。“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有储物间、自来水、家用电器,还有卫生间、抽水马桶。”66岁的武自恒很享受现在的生活,他说,“咱农民住的房子和城里人一样,一点都不差,这辈子知足了。”

  武自恒一家5口人,在搬进新居前一家人居住在两间破旧的土坯房。“30多年的土坯房,到处是裂缝,冬天冷风飕飕地直往里灌,到了下雨天,到处漏水。”回忆起过去的生活,武自恒感慨万千,“要不是政府帮助,想都不敢想盖房的事,这不,才花了7万元就住上了新房。”

  2012年前,但沟村民组村民普遍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的土坯房里,要改变村民的贫困生活,先从改造住房入手。根据该村贫困群众居住现状,高台镇结合陕南移民搬迁政策,积极协调区移民办、区国土局等部门,于2013年启动了但沟住房改造工程。通过区镇两级论证,结合群众意愿和当地条件,规划了两个移民安置区,分两期工程建设,共安置群众75户,2015年前已全部入住。

  “我们将扶贫开发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将村民的危旧房屋拆除,按照统一标准和风格重新规划建设,根据村民生产需要,实行就近就地安置。为特困户建设46平方米的安置房,免费入住。建房宅基地实行土地置换,减轻了搬迁户的负担,户均节约建房成本1万多元。”高台镇党委书记吴刚说。

  修宽致富路 

  “条件好了,村民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眼看自家园子的樱桃一天天成熟起来,立峰村村民但文祥高兴得眉开眼笑。“还没开园,就有人打电话联系要买樱桃,再过几天,我们村就会车水马龙,水果批发商、周边游客,会来很多人。”但文祥说,现在村里之所以产业兴旺,关键是路通了,种啥都能卖得出去。

  狭窄泥泞的村道,堰塘沉淀的饮用水,种地全靠人背肩挑。“10年前,但沟村民组没有水泥路,电网线路陈旧、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生产特别落后。”吴刚说,若要富先修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修路架桥、打井取水、改造电网……但沟村民组拉开了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序幕。先后投资600多万元,硬化了3条共计6.6公里的通自然村道路,解决了祖祖辈辈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全面改善了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投资52万元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新修配电室3座,新增80KVA变压器3台,架设线路3860米,彻底解决了长期电压低、线路老化、动力不足的问题;投资63万元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在山梁上修建30立方米的蓄水池和泵房,使全体村民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同时,通过美化亮化工程,新建了村级活动场所,并硬化了室外场地,沿村道栽植观赏树,安装太阳能路灯,新建垃圾房、公共厕所。

  一个个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推动但沟村民组的“容颜”悄悄改变。“道路宽展了,生产用电充足了,手机信号满满的,汽车能开到家门口、田地里。条件好了,村民致富的信心也就更足了。”但文祥说,“过去,走出去都不愿意说我是哪里人,怕人家嘲笑。现在说我是但沟人觉得很自豪。”

  发展新产业 

  “撂荒的土地群众又重新种起来” 

  5月14日中午,立峰村雨过天晴。立峰村李沟村民组村民李永江抓紧时间来到山坡上的南瓜地里打理瓜秧。他说:“种南瓜一定要精心管护,付出得越多,回报就越大。看这瓜秧的长势,今年肯定会有好收成。”

  李永江曾经靠打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但一直过得很清贫。2018年,听说镇上和西安华荣魏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农产品销售协议,李永江决定通过订单农业种南瓜。他将自家撂荒的20亩耕地开垦出来,还流转了50亩,全部种植南瓜,每年收入20多万元。“只要种出好南瓜,有多少卖多少。”李永江说,在家门口发展起稳定的产业,比打工强多了。

  地处山区的立峰村,大多数为坡地。过去,很多村民撂荒土地外出打工。为了提高土地效益,立峰村借助脱贫攻坚的强劲东风,整合产业扶贫资金,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果种植业。该村先后栽植大樱桃1154亩,已有400多亩挂果,亩收益3000多元;通过党支部引领,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同西安华荣魏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农业,种植日本蜜本南瓜700亩,年产值210万元;同汉中富民种业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农业,发展制种油菜1020亩,从过去种植传统油菜一亩地收益500元增加到现在近2000元,年产值204万元;每年种植西瓜不低于600亩,年产值达150余万元。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过去撂荒的土地群众又重新种起来,全村形成了大樱桃、西瓜、南瓜、制种油菜等长短结合的多元产业格局,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根本转变。”杨建国说,立峰村将加快打造田园观光乡村旅游新业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附件: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