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饭碗牢牢端在手上
“这玉米看着跟普通玉米一样,它有啥神奇?”日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实验室,几位前来参观的市民,问作物所副所长张春义。
“这是高叶酸玉米,这种玉米每百克含叶酸200到240微克,能解决人体叶酸缺乏问题。”张春义说,今年国庆前,一些超市就能买到这种玉米。
农以种为先。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
从吃不饱到吃不完。我国一代又一代育种科技人员前赴后继,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培育成功已审定和登记的农作物新品种5万多个,为实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目标,作出巨大贡献。
70年来,种业科研领域走出了袁隆平、李振声两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在育种理论、方法和材料等方面获得一大批专利,为粮食丰产、安全提供了巨大支撑。比如,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8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我国小麦育种界科学家赵洪璋,先后育成以“碧蚂1号”“丰产3号”“矮丰3号”和“西农881”为代表的四批优良小麦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9.5亿亩。
70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巩固提升。中国人碗里装中国粮,靠的是中国的种子。我国建立了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等全部为自主品种,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