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三农资讯

天津市宁河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五年蝶变 生态更美 生产更强 生活更好 分享到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2025-09-12 字号: 收藏文章

  9月5日,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召开。天津市宁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五年蝶变,以及宁河区在生态优势转化,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情况。

  乡亲们的“腰包”更鼓了

  “十四五”时期,是宁河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转型期、瓶颈突破期。宁河区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抓紧抓实“三新”“三量”,明确了“一海一城、两区两带”发展格局,以及“生态立区、制造强区、乡村兴区、惠民福区”发展路径,加快实施“六大行动”“六大攻坚战”,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农业总产值稳定在80亿元以上,粮食播种面积扩大2.89万亩、产量实现“四连增”,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市1/4。财政支出从2021年的54.78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81.9亿元、80%投向民生领域,新改建5所小学、幼儿园,引进2所优质民办高中,7万平方米新中医医院、4.47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全面建成;新增就业2.74万人,群众收入增速连续4年跑赢了GDP,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4年大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村里乡亲们的“腰包”更鼓、生活更好。

  此外,宁河区全力以赴抓招商、抓政策、抓盘活,引进实体项目609个、总投资达490亿元,京津合作示范区纳入宁河区的发展“版图”;争取政策性支持项目61个、资金规模120亿元;盘活存量资源项目26个、62.48万平方米,收益28.68亿元。

  七里海湿地“焕新”出发

  宁河区“真金白银”投入125.26亿元,建立了全国首个自然保护地“绿色系数”评价体系,湿地生态产品价值突破150亿元,栖息鸟类达到308种,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世界“自然城市”行列。探索“生态+科创”“生态+农业”“生态+文旅”“生态+赛事”模式,全区生态产品总值达到466亿元,“津沽七里海”系列农产品进军东南亚市场,七里海河蟹品牌价值突破5亿元,红瑶甘薯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互促双赢。

  “农文体商学旅”全新升级

  全力打造“七里海乡村旅游重点片区”,建成了5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宁和稻香生态园、“重走方舟路”等项目投入运营,“渠梁印象”、天尊阁等“国潮”IP初具活力,来自十余个国家的留学生到宁河开展生态文体研学,七里海音乐节、美食节以及德云社专场、芦台大集等活动人气火爆,“一票难求”“一座难求”成为节假日的常态,游客数量从几万人上涨到930万人次、收入达7亿元。赛事经济初见成效,连续3年举办七里海半程马拉松,足球嘉年华、自行车赛、休闲垂钓大赛、综合格斗等150余项赛事轮番上场,赛事活动期间全区酒店入住率增长40%、重点商超营业额增长36.2%。

  低空经济崭新亮相

  与中国民航大学、中航科工集团等合作,打造了京津冀首个低空安全技术产业园,获批空域221.92平方公里,举办了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发布会,引进了信天智行、交控科技、联合飞机等52家企业,开发了全国首个“天空地”一体化生态巡护系统,“低空+湿地巡检”“低空+农业植保”等9个应用场景投入使用,并应邀在深圳第八届世界无人机大会上作专题推介。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宁河区种业创新领跑全市,创立了全市首个种业创新联盟,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成立全市首家种业法庭,为种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构建以稻、猪、鱼、蟹、苗为核心,牛、花为补充的“5+N”种业阵形。全区聚集18家种业企业,其中包含水稻、种猪、水产3个领域的4家国家级种场;全区种业企业年产值突破7亿元。累计选育推广农作物、畜禽、水产新品种18个。全区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超99%,水产良种覆盖率达96%,农作物种子合格率稳定在99%,为农业高产优质提供了坚实种源支撑。

  打造“宁河味道”金字招牌

  累计培育19个覆盖种植、养殖、加工全产业链的“津农精品”品牌,打造岳川辣酱、岳龙红瑶、七里海河蟹3个市级重点品牌;拥有七里海河蟹、芦台春酒2个地理标志产品,其中岳龙红瑶更成为远销海外的市级现象级产品,实现“宁河农品”走向国际市场的突破。截至今年年底,宁河“津农精品”品牌企业销售额预计达6.5亿元。全力推进小站稻、精品蔬菜、虾产业三大产业集群项目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七里海乡村旅游重点片区,系统谋划并推进28个涵盖文旅体验、休闲观光、精品住宿、特色餐饮、基础设施提升的重点项目,以“节赛活动”为纽带,打造七里海音乐节、半程马拉松、七里海香蟹节、“蟹王”“蟹后”争霸赛等一系列多元化活动。“十四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9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7亿元,形成“以游促农、以旅兴村”的良性循环。(今晚报记者  张艳)



附件: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