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三农资讯

稻田里的“现代与传统对话” 分享到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2025-04-30 字号: 收藏文章

  4月24日,贺州市平桂区迎来一场强降雨,平桂区沙田镇道西村福稻天下粮食产业示范区举行插秧技能“大比武”活动。

  不远处的另一块田野上,5台插秧机也在你追我逐,精准地将秧苗整齐植入水田,快而准——让群众直观感受现代农业的高效。

  产业示范区负责人刘良鹏介绍,趁着雨水降临,他们出动2台旋耕机、5台插秧机在同时作业,计划用5天时间全部完成1300亩水稻插秧作业,春耕机械化率达97%以上。

  在广阔的田野上,一场春雨中的插秧“大比武”与现代农机轰鸣声交织成一幅颇具张力的图景:一边是弯腰劳作的农民在泥水中竞速,传承着延续千年的农耕技艺;另一边是插秧机精准作业,以数字技术重构农业生产逻辑。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不仅折射出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深层变革,更揭示了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技术赋能”与“人文传承”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记者走进平桂区黄田镇里宁村浩浩家庭农场,一块宣传板特别醒目:无人机飞防施肥、鲜食甘薯提质增效生产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服务内容琳琅满目。在宣传板的前方建有6个育秧大棚,停放着数台犁田机和播种机等新型农机设备。

  据农场负责人莫积民介绍,育苗大棚装有控温和喷灌系统,育出的秧苗壮实且利于机械化插秧,今年培育的水稻秧苗可满足1200亩左右的种植需求。

  在沙田镇道石村,技术员把刚从浩浩农场运送的秧苗分别装上两台插秧机。伴随着机声隆隆,农机手驾驶着自动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一株株的秧苗整齐划一地“扎根”水田。几个来回,一块稻田就插满了秧苗。

  “以前人工插秧,一人一天最多插1亩;现在使用机械插秧,一台机器一天可以插80亩左右。”莫积民说,插好秧后,他们的农机手将会用植保无人机来进行施肥等田间管理,将有效地提高春耕生产效率。

  当前,平桂区进入春耕关键期,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建设,智能化农业机械运用,以及专业农技人员在耕作、管理和技术上的支持,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注入新动能。

  平桂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志伟介绍,今年平桂区将播种水稻11.275万亩,水稻种植综合机械化率达73%。平桂区选择在农机轰鸣的田间举办传统插秧比赛。这种“竞技性农耕仪式”绝非简单的怀旧表演,而是蕴含着双重文化价值:对年轻一代而言,泥水中的劳作体验建立起与土地的情感联结,理解“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深刻内涵;对农业社区来说,插秧技艺的比拼强化了集体记忆,使“精耕细作”“顺应农时”等传统智慧得以延续。

  据介绍,之前因为干旱,全区水稻插秧稍慢一些,现在降雨后,各地均在加快早稻插秧进度,尽快完成早稻插秧工作。

  在人类农耕文明史上,每一次生产工具革新都推动文明形态跃升。当数字技术注入古老的稻田,当年轻人在智能农机操作屏与传统秧苗之间找到连接点,一幅技术赋能与人文传承共生的现代农业图景正徐徐展开。(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王克础 通讯员 陶胜平 林瑞 )



附件: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