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三农资讯

北京通州科技小院迎来“丰收节” 分享到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2024-11-01 字号: 收藏文章

   金秋十月,是丰收的季节。北京通州的一座座科技小院也迎来了自己的“丰收节”:收获的不仅仅是新品种的瓜果梨桃、粮食蔬菜,还有新型的栽培技术、新颖高效的田间管理方法,以及一批扎根田野的创新人才队伍。
  近日,记者走进3座科技小院,听小院的科技工作者们讲述丰收背后的故事。
   打破通州玉米亩产纪录
  记者头一个到访的是永乐店镇的西槐庄村科技小院。这些天,小院的工作人员都沉浸在玉米亩产“破纪录”的兴奋之中。
  西槐庄村有一块百亩高产示范田,春夏之交种植的玉米,眼下正好迎来收获季节。“在田里测产的时候,看到一穗穗玉米大而饱满,个头高、秆还粗,当时就预感产量一定很可观。最后测出来每亩780公斤的时候,通州区的同志确认打破了亩产纪录,而且比之前每亩520公斤的纪录足足高了260公斤。这让我们很兴奋,感觉这一年的辛苦没白费!”西槐庄村科技小院成员、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助理王雯欣说。
  这块创造奇迹的示范田,是由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共同打造的科学施肥提单产示范田,市、区农技推广系统+科技小院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夏玉米大幅增产的背后,凝结了农大专家、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专家、西槐庄科技小院的学生等多人的心血。
  “我们培育种植的同时也是在做实验。”王雯欣介绍,“就拿品种来说,我们这次选择的紧凑耐密型品种NK185,团队是首次种植。普通玉米每亩可种4500株,它可以种5500株,第一次试种就取得了成功。我们还根据永乐店土壤气候等实际情况,制定了‘水肥一体、一底四追’分段施肥法,也就是一次底肥、四次追肥,通过测土配方,应用无人机高空施肥等,实现科学精准施肥,为我们后期撰写论文报告提供了坚实支撑。”
  永乐店是农业大镇,全镇共有耕地3.94万亩,占镇域面积的14.9%。但长期以来,粮食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精的问题比较突出。对此,永乐店镇与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专家们共同谋划了夏玉米高产试验攻关项目。此次高产试验取得成功,充分体现了科技兴农的力量。
  接下来,西槐庄村科技小院团队准备继续在示范田中接茬种植小麦,通过麦玉轮作将这片示范田打造成为“吨半粮”高产田。同时将更多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传授给农民,推动地区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市民点赞富硒面粉
  临近“双十一”,不少市民趁着打折囤货。家住通州潞城的刘赫在京东商城搜到了潞城本地产的石磨面粉,而且还是富硒面粉,没有犹豫就下单尝了鲜。“买回来蒸了馒头,满屋都是浓郁的麦香,咬一口松软筋道,让人一下子就想起了小时候的那种熟悉的味道。这种面粉不像市面上买的那么白,是老人说的那种‘二八面’,看配料表也没有添加剂,家里人吃了都说不错。”刘赫说。
  刘赫下单的富硒面粉,其原料是潞城集体林场科技小院今年丰收的300亩富硒小麦。自去年10月开始播种,到今年6月收获,中国农业大学的3名指导老师、2名研究生驻扎科技小院,将关键的富硒技术引入小麦种植,利用无人机喷施叶面硒肥,成功提升了农产品的营养价值,满足了市场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更为难得的是,喜获丰收的富硒小麦田,是2022年潞城集体林场承接镇域内复耕复垦3600余亩土地的一部分,土地肥力低、结构差,种植作物产量低、品质差。潞城集体林场去年底挂牌成立科技小院后,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优质品种,提升了土壤生态条件,增加了农业收益。
  富硒小麦成熟后,潞城集体林场科技小院还与同期挂牌成立的东刘庄村科技小院合作,利用东刘庄村建设的磨面坊对富硒小麦进行深加工,生产出还原老味道的富硒面粉,实现了科技小院间的生产联动。目前,300亩富硒小麦已经加工出27万斤富硒面粉,商品已上线京东商城、微信商城等多个平台,自9月中旬开卖以来已销售超过5万斤。
  在潞城集体林场科技小院,今年丰收的不只是富硒小麦,由林场苗圃改造而成的潞城森林小院,如今打造成为适合观光旅游、林下露营、科普教育的生态园区。这里的150亩土地建设了12栋春秋冷棚和8栋日光温室,已有4亩“甜脆脆”西红柿成功种植,7亩黑糯玉米试种,20亩优质甘薯竞相生长,还将种植番茄、草莓等的优新品种。据估算,以各类农产品为主,带动林农文旅融合发展,潞城集体林场今年收入有望突破200万元。
  接下来,潞城集体林场科技小院还计划试种文玩玉米、鸡蛋茄子、黄飞蝶瓜等既具观赏价值又富含营养的新品种。这些既好吃又好玩的农作物,将来还可以作为家庭园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青年学子接续助力乡村
  位于马驹桥镇的北京通州智慧设施农业科技小院,别看刚成立半年,已经成功引种培育了多个优新品种,如中国农业大学自研的“农大一号”白皮甜瓜,以及正在培育的辣椒、番茄、皱叶菜、西兰苔等多款蔬菜新品种。
  为新品种落地生根“保驾护航”的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他们的指导老师郭鑫宇是科技小院的一名“老兵”,与科技小院结缘已经整整10个年头。
  2014年,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教授吴学民团队的研究生,郭鑫宇和同学来到门头沟清水镇黄安坨村,成为这个村庄科技小院的首批“拓荒者”。一开始,村民们对他们的能力持怀疑态度,第一年只给他们3亩地用于实验研究。一年后,这3亩地里的30棵苹果树长势比周边村民的都要好,一下就赢得了大伙的信任。第二年实验地便增加到了50亩,第三年村民们干脆把整个果园都交给了郭鑫宇团队。
  3年来,郭鑫宇团队研发了多项新型技术实现农药减量、果品增收,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4年7000余元增加到2.3万余元,果园面积由400亩扩大到800亩,团队的技术支持帮助黄安坨村迈上了乡村振兴的道路。郭鑫宇也因为在科技小院作出的突出贡献荣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
  “我们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把现代的农业科技真正应用到田间地头。”如今,郭鑫宇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的青年教师,来到通州区马驹桥的科技小院做课题指导。他把科技小院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教导他们如何在生产一线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如何查阅资料、寻求助力。同时开展小学期和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们与村民交流,真正感受农业农村,更好地适应生产一线生活。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江晓雯是马驹桥科技小院的驻院学生,在小院工作学习的半年经历帮助她快速成长。“刚来的时候,其实我内心十分迷茫,现在通过在科技小院的亲身实践,我不仅找到了植物保护和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方向,还在引种种植、成果展示的过程中锻炼了能力,收获了自信。”江晓雯说,“能够将现代农业科技和科学研究真正落地到农业生产一线,让我感觉科学研究并不是高高在上,我们的这份工作真正在助力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附件: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