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秋风渐起,秋意渐浓。日前,小站镇会馆村620亩水稻进入收割季,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处处皆是好“丰”景。
在会馆村的稻田中,颗粒饱满的稻穗在阳光照耀下散发着金灿灿的光芒。三台收割机来回穿梭,割穗、脱粒等一气呵成。村民利用晴好天气,将收获的稻米抓紧晾晒,确保颗粒归仓。
“2024年水稻总产量约70万斤。在2023年的基础上,我们的种植品种有所增加,种植了金稻939、津源U99、津香601、津越之光、金稻919等5个高品质的品种,这些品种的口感非常好。收割工作预计5天完成,现在虽然没有收割完,但已经有企业和市民预订了稻米,可以说供不应求。”小站镇会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加林介绍说。
收割当天,来自大港第六中学的600余名学生来到现场。“土壤对水稻有什么影响?”“小站稻的发展历史是什么?”……带着“任务”,学生们开启了小站稻的研学之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学生们亲身体验了镰刀收割的乐趣,并走上观景台,欣赏夕阳下金黄的稻田美景,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了解了“一粒米的故事”,揭开了小站稻的“面纱”。
“我对这里的第一印象是金灿灿的稻田。在我真正拿起沉甸甸的镰刀收割时,我才发现原来耕作是一件那么不容易的事情。”大港第六中学学生高锦溪说,“我们不仅要尊重农民伯伯,珍惜每一粒粮食,更应该努力学习,创造出更先进的水稻品种和更方便的收割方法,以科技筑梦强国。”
此次稻耕之旅中,大港第六中学与小站镇会馆村达成合作意向,并向会馆村颁发协同育人基地牌匾,将行走的思政课堂搬进田间地头,让学生深度体验从小站稻播种至收割的全周期流程,学习农耕知识,提升动手能力,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深刻体会农民的辛勤与不易。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