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盐碱地是我国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至关重要。如何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出席省两会的省政协委员、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利用研究所所长刘贞贞带来了一份关于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提案。她建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促进盐碱地改造提升和综合利用。
河北是盐碱地面积较大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河北省盐碱地综合利用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盐碱地治理科研实力相对薄弱、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等一些突出问题,科技攻关还需提速、再提速。
“盐碱地综合利用原始创新不足、核心技术缺乏、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小等问题,已成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主要短板。”刘贞贞委员认为,扎实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科技创新是武器。
“科技创新需要配套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刘贞贞委员建议,衔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编制并完善省市两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落实落细要素保障。进一步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保障,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同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创新金融扶持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
在强化科技支撑方面,刘贞贞委员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建设盐碱地科技创新工程与平台,培育盐碱地综合治理人才队伍,建立长期的综合示范基地。突破改土、节水、生态保护等系列关键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加快盐碱地分类分级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建设。突破盐碱地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共性关键技术,提升盐碱地“土特产”竞争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科技战盐碱的一个主要攻关课题就是种子,选育出适应盐碱地的耐盐碱品种。刘贞贞委员建议,构建耐盐碱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技术体系,加快重大价值的突破性耐盐碱新种质创制。创新耐盐碱育种技术体系,加快综合性状优良的突破性耐盐碱作物新品种培育。
盐碱地综合利用不仅可以有效增加土地供给、增强粮食保障能力,而且是促进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盐碱地综合利用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刘贞贞委员建议,各地应挖掘分析旱碱麦、苜蓿、大豆、碱地梨、冬枣等盐碱地特色农产品的独特品质,健全盐碱地农产品标准体系。加快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加工专用品种选育,推进盐碱地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建设。
同时,围绕盐碱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共性关键技术、功能因子挖掘、营养健康制品研发、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开展攻关,实现盐碱地农产品全产业链高效综合利用,提高盐碱地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