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今年,我们的稻田蟹养殖试点基地蟹肥稻香,又实现了双丰收。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土地增值、收入翻倍。”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洼泥甸村稻米种植户初树东高兴地告诉记者。
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桓仁县积极带领农民探索增产增收新模式、新路径,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种植效益。如今,像初树东这样动脑思考、智慧种地的农民越来越多。
秋收过后,在八里甸子镇柞木台子村,农民不但没闲着,反而更忙了。在该村春粮绿色谷物专业合作社杂粮生产车间里,杂粮加工机器轰鸣,村民正把一袋袋红小豆、黄豆、玉米面成品装箱。
“杂粮刚进入加工阶段就订出了40多万元的货,它们可是市场上的抢手货。”春粮绿色谷物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成波告诉记者,杂粮能卖出高价还很受欢迎,原因在于是用老品种种植的,“我们把收获后的杂粮种子在第二年继续播种到地里,有效地保留了老品种杂粮的口感,是真正的绿色农产品。今年的300多亩地能收获7万多斤杂粮,预计增收70多万元。”
在沙尖子镇北沟村,农民更是把种地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北沟村是典型的“山多地少”村,村“两委”本着“靠山吃山”的思路,积极发展山地产业,流转土地,成立了绿源林木专业合作社和鑫农山野菜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发展苗木和山野菜产业。
“我们利用绿化苗木树与树的间隙发展山野菜种植,村民在打理苗木的同时,就把山野菜一起管理了,不但省时省力,还能实现‘一地双收’。”北沟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君告诉记者。目前,该村已发展产业种植户300余户,栽植苗木1500余亩、山野菜3000余亩,预计今年苗木和山野菜产业产值达400余万元。
桓仁镇泡子沿村种粮大户姜宗泽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打破传统的种地方式,让农作物增产增收。“我今年种植玉米从选种、种植、收获再到脱粒,始终坚持科学管理,严把每一个环节,成效非常明显,每亩产量达2200多斤,增收7万余元。”
思路一变天地宽。桓仁县持续推进农业生产全领域向集约化、现代化和高质高效绿色方向发展。通过智慧种地,不仅增加了土地的产出效益,还开辟了农民增产增收的新途径,真正实现了增产又增收。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