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近日,黑龙江省科技厅公布了2023年第一批新备案的3家黑龙江省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工作室,均来自农业领域。中科院的“最强大脑”与龙江黑土特色紧密结合,将推动黑龙江省在寒地早粳稻分子育种、农业遥感监测、延长玉米深加工产品产业链等领域开展开创性研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此次新备案的3家科学家工作室分别是依托省农科院绥化分院建立的中国科学院方军寒地早粳稻遗传资源改良工作室,依托黑龙江伊品新材料有限公司建立的中国科学院温廷益合成生物学工作室,依托齐齐哈尔市依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立的中国科学院吴骅农业遥感工作室。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方军说,建立中国科学院寒地早粳稻遗传资源改良工作室,可以支持绥化分院进行寒地早粳稻遗传资源改良工作,精准挖掘早粳稻有利基因,筛选出一批重要资源,并进行保护、利用,进一步丰富寒地粳稻育种的亲本遗传资源和优异基因资源,完善寒地水稻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体系,加快黑龙江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的培育。
“温廷益研究员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合成机制、菌种创新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我们合作已久,通过他的技术研发和指导,伊品新材料以玉米为原料,生产尼龙56切片新产品,有效延长了玉米深加工产业链。产品在新能源汽车和民用丝领域得到推广。”黑龙江伊品新材料有限公司新材料研发负责人郭小炜介绍,“此次成立工作室后,双方将深入挖掘和开拓戊二胺和尼龙5x在民用纺织、工程塑料、特种聚氨酯、水性涂料等领域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吴骅农业遥感工作室则依靠吴骅及其团队的技术力量,获取黑土卫星与无人机多模态遥感数据、作物生长状况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建立遥感监测模型。为开展黑土保育与养护、提升农业信息化与智慧化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黑龙江省对外科技合作中心(省院士工作服务中心)副主任冉东升介绍,截至目前,全省共有中科院科学家工作室88家,通过科研技术联合攻关,推动了一批中科院高端科技成果在黑龙江省落地转化,培养了高水平科技人才,推动了全省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