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三农资讯

马鞍山:深耕乡村产业跑出发展“加速度” 分享到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2022-09-07 字号: 收藏文章

  光阴流转,又至九月。马鞍山市含山凌家滩旁,大地为卷,水稻为墨,巨幅稻田画引来游客如织;和县育苗工厂里,排列整齐,装箱打包,蔬菜秧苗正踏上“长三角之旅”;当涂万亩蟹塘中,脱壳生长,增膏育肥,一只只螃蟹将爬上餐桌……秋风十里,皆为“丰”景,马鞍山大地乡村产业发展势头正劲。 

  近年来,马鞍山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立足自身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型业态,有力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80.8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86:1,超出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000多元。农业提速增效,也正有力带动着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描绘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建基地上规模 壮大“特”“优”产业 

  眼下,正是水稻抽穗灌浆的时节。行走在马鞍山乡间沃野,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林成网,稻浪滚滚、穗头低垂,良田美景尽收眼底。 

  仓廪实则百业兴。近年来,马鞍山市坚持“藏粮于地”,创新实践“小田变大田”“闲田变忙田”“差田变良田”“蟹田变稻田”,推动38.8万亩农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发展;“藏粮于技”,通过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大力推动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生产,2021年粮食总产量达106万吨。 

  稳粮是底色,产业是特色。走进郑蒲港新区,连绵的瓜蒌基地里,翠绿的瓜蒌密密地吊挂在藤架上,长势喜人;繁忙的加工厂里,瓜蒌籽被加工成为人们喜爱的零食,效益倍增……近年来,郑蒲港新区19个村联营抱团发展瓜蒌产业5000多亩,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每年能为村集体创收2300多万元。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近年来,马鞍山市在稳定优质粮油、健康畜禽2大重点基础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和县绿色蔬菜、当涂生态水产、含山精品茶果3大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产品小而特、布局聚而合”的“一村一品”,狠抓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着力构筑乡村产业的“第一车间”。 

  如今,围绕含山大米、和县蔬菜、当涂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该市已创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7个、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9家,建成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基地(场)410个、面积达72万亩,培育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绿色食品142个、有机食品23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6个,和县“信福乡田”牌优糖米被列入全国特质农品名录,系安徽省唯一。 

  强龙头带龙身 加速集“群”成“链” 

  “养殖技术化、技术数字化、数字标准化、标准产业化,将是产业壮大的必由之路。”9月4日,安徽一对活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文杰在朋友圈里写下这样一段话,8张配图绽放着8位养蟹人的笑容。 

  该公司通过“电商企业+线下门店+养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新型企业运营模式,发展标准化生态养蟹1185亩,实现年产值超2000万元,线上年销售额超1500万元,直接带动基地100多户养殖户人均增收5000多元。 

  龙头带龙身,龙头强则产业强。近年来,该市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培育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建立利益共享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建一个龙头、强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的良好局面。目前,马鞍山市已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6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37家。 

  风景不止这边独好。在马鞍山经开区,蒙牛、达利等企业生产正酣,绿色食品产业集群配套基地项目建设也正走向尾声。总投资20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7栋、人才公寓1栋,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这里将成为绿色食品产业招商引资的新平台。 

  马鞍山市突出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培园区、创品牌等重点,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双招双引”,加快以“优质粮油、健康畜禽”为基础产业和以“绿色蔬菜、生态水产、精品果茶”为优势特色产业的“2+3”全产业链建设,加速布局以马鞍山经开区绿色食品产业园为核心区域,以和县台创园绿色食品加工集中区、当涂县绿色食品加工集中区、含山县粮油加工集中区和郑蒲港新区绿色食品加工园、和县105省道粮油加工园为重点区域的“一核三区两园”即“1+3+2”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目前,已培育全省农产品加工强县1个(马鞍山经开区)、强园1个(和县台创园绿色食品加工园),产值超10亿元企业7家。 

  促融合添智能  激活一池“村”水 

  咸菜薹原本上不了大雅之堂,如今做成了大产业。“年菜薹加工量达到13万公斤,年销售收入250万元。”2015年,芷伟回到家乡,开始专注打造“青年人自己的小菜”。从最初的单一菜品到目前十余个系列的小菜,从原先狭小的传统作坊到如今偌大的“传统+机械”标准化生产车间,从原先线下本地销售为主到现在重点依托电子商务和线上销售,芷伟将自己的小菜远销到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千家万户的餐桌。 

  每逢节假日,含山县铜闸镇太湖村都会迎来不少游客,游客们在太湖山、凌家滩、cs拓展基地和村落中流连忘返。不远处,益民农业生态园里,稻谷、中药材、有机瓜果蔬菜蓬勃生长;鑫玫沅花卉种植合作社里,玫瑰等花香四溢;电商中心里,红薯“变身”粉丝,芝麻榨成麻油,身价涨了数倍;汤和谐院食客满堂,青舍民宿一房难求……以“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之名,太湖村正成为该市三产深度融合的典范。 

  数字赋能、旅游加持,不断打造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马鞍山市在“一产接二连三”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通过经营主体培育、特色品牌创建等,持续扩大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和经营主体数量,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开展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试点,建成和县“数字制种—数字工厂育苗—数字蔬菜基地”8万亩,引入河姆渡“百千万”农业互联网项目,为乡村产业插上“数字”翅膀。 

  马鞍山市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重点实施“3715”长三角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体化精品工程,当涂大青山等7个休闲农业片区,环大青山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日趋成熟,金色田园、秀山生态园等田园综合体迅速崛起,正以独特的魅力,敞开怀抱接待着八方游客。 



附件: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