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现在种地就像点外卖,播啥种、施啥肥,联合党委派来的服务队全给办到位。”在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蔡颜子村的地头,种粮大户汪龙通过手机App查看农机作业数据,“去年1400亩地每亩多收200斤,搁以前想都不敢想!”
这是肥城以联合党委为纽带,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跨越的缩影。当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触及产量和效益的“天花板”,肥城给出的破题之策是:让党旗插在田间地头。
2023年,一场“田埂上的党委会”拉开了变革序幕:由肥城市委副书记担任党委书记的汶阳田联合党委正式成立,将4个镇的25万亩耕地连成“一块田”,整合市属国企、科研院所、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方力量,打破镇域界限,统筹各方资源。
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肥城市以联合党委为核心,联资源、联产业、联服务,不仅破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好”的难题,更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数字驱动、品牌增值”的农业现代化新路。
“过去镇与镇之间各自为战,现在联合党委像条红纽带,把碎片化的资源拧成了一股绳。”肥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继荣说。目前,汶阳田区域已实现土地流转18万亩,流转率高达72%。
如何让规模经营释放最大效益?联合党委创新推出的“国企助力、供销社托管、村集体自营、专业大户委托”四种模式,如同四驾马车拉动农业转型。
以数字技术、科技手段助力农业生产,2024年,肥城市开发建设“肥城市数字农业大数据平台”,把四类服务主体的资源和需求汇集到这个平台上,统筹市域范围内的资源要素,运用数字化、可视化、便捷化的手段,精准匹配各类主体的需求,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在汶阳田核心示范区,无人驾驶的农机、立在田间的农情监测传感器、数字化终端平台,构成智慧农业图景。“为实现农机作业的全程掌握和统一调配,我们还开发了‘肥城滴滴农机’手机App,研究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大型农机安装北斗导航和GPS定位系统,提高作业的精细程度,实现作业需求与农机的实时匹配和数字平台监管调度。”汶阳田为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洪阁说。
更令人称奇的是“汶阳田一块田”运营机制。“我们把整个汶阳田当作一个大农场来管理,耕、种、管、收全链条统配资源。”山东汶阳田为农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伟说。如今,汶阳田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100%,全程托管率超75%,每亩节本增效250元以上。(大众日报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宗玉 肖明媛)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