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三农资讯

集体经济收入从0元到3000万元——重庆秀山县平马社区发展经验入选“全球最佳” 分享到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2024-06-11 字号: 收藏文章

  一个一脚踏三省的农村社区,其发展经验入选“全球最佳”——日前,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7家机构联合发起的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公布了104个获奖案例名单,重庆秀山县洪安镇平马社区的发展经验入选。

  平马社区曾是秀山县85个市级脱贫村之一,远近闻名的“空壳村”。短短几年时间,其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从0元到累计达3000万元的重大突破,带动了产业发展、集体和村民增收,反哺了公益事业,夯实了脱贫基础。

  变化是如何发生的?重庆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发展茶业,实现人均一亩茶 

  5月,秀山县洪安镇万亩茶园绿芽丰盈,芽尖跳动,呈现出勃勃生机。走进洪安镇平马社区,村民们正背着茶篓穿梭在茶园中,采摘初夏的又一筐“致富茶”。

  “茶叶,一般不是4月就收尾了吗?”见状,记者不禁发问。

  “春茶的确是最好的,但我们为了让村民一直有事干,在品种选择上多做了一些考虑。”说起茶叶,平马社区第一书记、来自中国农业银行的董秀义打开了话匣子。

  地处渝黔鄂三省之交和川河盖入口处的平马社区,过去集体经济收入一直挂零。“发展过火龙果、桃树、猕猴桃等,都失败了,老百姓对集体经济发展有些灰心甚至抵触。”董秀义说,但不发展如何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经过观察和专家论证,董秀义发现平马社区地处北纬30°黄金产茶带,土壤条件和温湿度都适合种茶,于是便动了发展茶业的心思。

  鉴于老百姓此前吃过亏,平马社区先是带领部分群众去湖北宜昌、四川雅安、贵州湄潭等地考察学习。“别人那里茶业确实发展得好,老百姓也受益。”参观后,社区居民田维凤颇有感触。

  眼见老百姓的心气调动起来了,社区便采取了从取地于民到还地于民的发展方式。

  具体操作是,先是集体经济组织从老百姓手里流转500亩土地作示范。等产业有一定雏形,老百姓的种茶技术也在示范基地里得到操练后,再还地于民,让老百姓在基地示范带动下发展。茶叶品种上则选定了福鼎大白,因其采摘时间可从3月持续到8月底。

  从2019年至今,依托中国农行捐赠的490万元帮扶资金,平马社区的茶产业从零起步,规模达到3000亩,基本实现人均一亩茶。并且,茶园里还试点建设了智能系统,实现智能巡检、温湿度监控、土壤成分监测、生物灭虫、无人机管护、智慧大屏等智能管护模式,让茶园成为了风景线。

  建设茶厂,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 

  茶叶刚种出来,销售问题又摆在了社区面前。“刚开始没有提前对接,只能坐等中间商上门收购,价格被压得有点惨。”董秀义坦言,在中间商手中,春茶只能卖到120元/斤,夏茶的单价更是只有十几元,比市场行情低20%以上。

  老百姓辛苦了一番,钱却被中间商赚走了,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我就说别人种得好,我们这里不见得。”“只管种不管销,搞的是面子工程?”

  “话糙理不糙,照单全收。”董秀义说,老百姓的话让他反思,如何才能把茶叶卖个好价钱。他注意到,周边乡镇的群众都有种植茶叶的习惯,但大多卖得不好,原因就是缺一个茶叶加工厂。

  董秀义眼前一亮:机会来了!

  利用中国农行提供的帮扶资金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项目资金,平马社区与相邻的猛董村各出资50%,建起一个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实现从摊晾、杀青、揉捻、烘干、提香、精制全流程机械化,补齐了从采摘、收储、加工到精制的全产业链,将收益留在当地。

  家门口的茶厂,让老百姓的收益有了保证。

  42岁的平马社区翁家寨组居民张敏说:“过去没有茶厂时,一两块钱一斤的秋茶都卖过,现在一斤秋茶至少能卖5块钱。”她种植了3亩茶叶,现在每亩的收入有五六千元。

  加工出来的干茶卖给谁?有了之前的教训,董秀义提前对接了四川雅安的茶叶交易市场,很快打开销售局面。“我们还成为了周边几个街镇的茶叶加工中心,按照前5个月的加工量计算,今年可能要加工茶叶40万斤,产值预计达到800万元,其中留在村里的利润有20万—30万元。”他说。

  此外,在中国农行的指导下,平马社区通过创新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创办秀山县首个村集体完全控股公司——重庆柏树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贸易。截至目前,平马社区的集体公司已收入3000万元,纯收益超过450万元,成为秀山县村集体经济的“领头羊”。

  反哺公益,让困难群体真正得到实惠 

  集体有了资金,该如何分配?

  “当时社区里有两种意见。”平马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王国清告诉记者,第一种是现金分红,第二种则是对村里的公益项目、困难群体进行补助。

  经过讨论,社区否决了第一种方式。理由是,农业产业的利润并不稳定,而且均分的方式是“撒胡椒面”,并没有帮助到真正需要帮扶的对象。

  于是,村里采取了几种方式,让集体经济收益能够为困难群体“托底”。

  一是针对全村22户家庭特殊困难户,每户都得到集体公司提供的公益就业岗位帮扶,每户每年能领到1.2万元补贴;

  二是针对“一老一小”两个群体,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每年都享有集体公司为他们购买的补充医疗保险,每人最高保额达350万元,受益群众272人,其中脱贫户48人。而440名小学生每天都有一盒赠送的牛奶,每名学生都获赠一套校服、每学年都有机会得到特殊奖学金激励;

  三是全村650户家庭,每户都得到了集体公司赠送的血压健康监测仪、每户庭院获赠两盆鲜花绿植。

  这样的分配方式,真正实现了“帮到点上、扶到根上”,也让家家户户都受益。居民周萍的家里有一个老人、三个小孩,其中两个小孩上小学、一个上幼儿园,正是用钱的时候,她的老公在外地务工,收入不稳定。社区了解情况后,经过审核审议,将周萍选聘到公益岗位,及时为其提供了帮扶。

  董秀义说,下一步集体经济反哺公益事业将继续拓展范围,除扶持个体外,还要聚焦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和全面推行积分制,“希望通过这些公益项目,能为我们这个‘一脚踏三省’的农村社区持续夯实脱贫根基。”



附件: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