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三农资讯

老党员在田间找到“新使命” 分享到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2022-11-02 字号: 收藏文章

  前不久,云阳县2022年高素质农民粮油专业县级培训班开课。现场,一位白发苍苍、脸色铜黄的学员特别引入注目。 

  “他是来‘蹭课’的,积极得很,每次培训都没有落下。” 云阳县农业科技培训中心主任彭敏介绍,老人叫刘伯秋,今年73岁,本不符合培训条件要求,但他再三请求参加培训。 

  刘伯秋说,带着50多余位留守老人耕种了550亩撂荒地,自己不学点新技术、掌握点新行情,就没得好收成。今年8月,尽管遭遇极端干旱天气,但他仍然收获了10万斤高粱。 

  稀奇:旱地涝田他都流转  

  过去,刘伯秋在云阳县文化部门工作。2010年退休后,他下乡路过宝坪镇江南村龚家湾,意外发现一块平坦的庄稼地,杂草长得比人高。 

  “怪可惜的。”云阳山高谷深,难得有平展的土地。刘伯秋一直就喜爱农业,看到撂荒的土地,心头便有了新主意,“退休后下乡种地!” 

  很快,刘伯秋在江南村四组流转了70亩土地,涉及40家农户。因为第一年开荒,村民不收租金;第二年每亩租金100元,第三年开始每亩租金200元。 

  宝坪镇是高粱产业基地,但过去村民都是各家各户分散种植。刘伯秋这70亩土地种上高粱后,集中成片,蔚为壮观,当年就举办了宝坪镇第一节高粱节。 

  “老刘流转土地种高粱,政府欢迎,农户也喜欢。”四组组长龚举安介绍,刘伯秋雇用村民种地,每人每天70元工资,“大家没想到撂荒地既可以收租金,还能务工挣钱。” 

  于是,附近的村民都愿意把土地流转给刘伯秋。郎家湾30亩、桑树湾30亩、水磨社区100亩……有村民悄悄告诉刘伯秋,这些地块,有的土地贫瘠不耐旱、有的土地低洼积水多。但他不管这些,照单全收。 

  在龚家湾,记者看到刘伯秋驾驶着旋耕机在田地里飞驰,一排排高粱秸秆随之倒地身,后一群老人高声欢呼,整理着倒地的秸秆。 

  现在,刘伯秋流转土地达550余亩,涉及农户269户,每年支付土地租金就达10万元。老人说,“都是一把年纪了,田地规模这么大,不搞机械化不得行!” 

  惊喜:遇干旱也喜获丰收  

  今年8月,重庆遭遇了高温连晴天气,但让人意外的是,刘伯秋的流转地仍收获高粱10万余斤。 

  向家湾2万斤、龚家湾3万斤……听着刘伯秋一块一块地报账,村民们发现,过去高粱长势不错的田地几乎绝收,但那些积水太多的水坝田、潮湿地扛住了旱情,实现了稳产、增产。 

  “搞农业,没有绝对的好田好地。”刘伯秋向村民道出了他的“丰收经”,山区天气阴晴不定,遇到雨水多的年景,贫瘠的坡地不积水,利于庄稼生长;碰上干旱,田坝水、潮湿田又特别能抗旱。他说,“田块不限一地、庄稼不限一季、作物不限一例,丰收要算总体账。” 

  秋日清早,刘伯秋又带着留守老人们忙着种植油菜和冬小麦。“既要种高粱,还要种油菜、小麦,但又不是所有地块都种。”他告诉记者,种油菜、小麦的地块要在每年5月收割后才能种高粱,这样很容易遭遇七八月的高温干旱天气。他必须留足一大部分地块,在3月底4月初就把高粱种下去。 

  今年,刘伯秋的油菜和小麦产量各有7000斤,因为延误了种植时间,高粱遭遇干旱没有收成;但其它地块因为早在4月初就种了高粱,正好避开了高温季节,就收获了10万斤高粱。 

  “如果没有干旱,今年收成还会更好。”刘伯秋说,种庄稼,就是要以地块、品种的多样性应对气候、市场等的不确定性,提高总的粮食产量。今年,他还进行了玉米套种大豆试验,尽管没有成功。但这个路子,他还会坚持探索下去。 

  担当:老党员找到新使命  

  刘伯秋夫妇都有退休工资,儿女事业有成,晚年生活是富足的。当初下乡种地,他凭的就是对农业的真心喜欢。 

  “现在,我找到了一名老党员的新使命。”10余年相处,刘伯秋深知留守老人的困境和疾苦。他说,“把留守老人组织起来耕种撂荒地,让他们有事干,也可增加收入,改善他们的晚年生活,这就是我的新使命。” 

  如今,刘伯秋每年创收50万元,其中30万元用于支付土地流转租金和农民工工资,剩余的钱大多用于添置耕作机具,还把村民务工的工钱提高到每人每天100元。 

  “他们也感动着我。”隔三岔五,刘伯秋的管理房前总有村民送来的猪肉、鱼肉、大米、蔬菜、水果等。特别让他感动的是,前年基地产了28000斤小麦卖不出去,陈孟顺、秦顺贤等近20户务工农民,将刚发的工钱转身就买他的小麦。老人眼睛有些湿润,“就像一家人一样,一起分享劳动成果,一起面对困难。” 

  刘伯秋的基地里,摆放着两台微耕机、两台东方红拖拉机旋耕机、1台久保田688收割机、1台10吨烘干机。平时,他就靠着这些机器带着50位留守老人耕种这550余亩撂荒地。 

  “还要种多久的地?”看着这些耕作机具,再看看精神矍铄的刘伯秋,记者问道。老人称,现在惠农政策多、政府支持力度大,参与乡村振兴正当其时。看着新翻的庄稼地,刘伯秋坚定地说:“干出感情了,干到干不动为止!” 



附件: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