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老话儿说‘家中有粮,心里不慌’,对农民来说,守好、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能端稳手中的饭碗。”自水稻选种播种开始,冷安国忙碌的身影就一直出现在田间。
昭通市永善县团结乡是全县劳动力输出大乡,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一片片“生态田”“希望田”却成了“低产田”。今年以来,为解决良田产量低的问题,团结乡创新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按照“三个示范区”建设要求,积极探索“党建+集体经济+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村级集体经济流转土地,邀请乡村能人、社会贤达、优秀企业等在乡内种植“团结大米”600余亩,兑付流转资金8万余元,涉及农户100户451人,其中脱贫户和“三类对象”11户51人、户均增收800元,真正做到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致富。
在惠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永善县龙森供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向才银流转了500余亩水田,从育苗、插秧、灌溉、施肥、防虫,每个环节向才银都精心管理,亩产达到1200余斤。合作社还帮助解决20余人的劳动力就业问题。随着村民收入增加,合作社也赢得了村民信任。
漫步在稻田之间,浓浓的稻香扑鼻而来。黄兴前弯腰折下一株稻穗,熟练地剥开稻壳,指着饱满的米粒笑眯眯地说:“今年的水稻长势很好,你看,这水稻颗粒饱满,又是一个丰收年。”
据悉,团结乡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按照“应种尽种、能种则种”原则,采取施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现代化农业技术,做优“米袋子”,培育600余亩生态大米,总产量高达20余万斤,生态大米让群众既“吃得饱”,更“吃得好”,还“吃得放心”。
春种秋收,团结乡将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统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势特色产业、耕地轮作试点等工作,优化种植布局,将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连成线集成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订单试”团结生态米,构建产、景、乡村相融合,生活、生产、生态共生的格局,并不断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张力,打造集教学基地、民宿民居、稻田景观等为一体的团结文化之乡,书写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新篇章,绘就出一幅粮食满仓、收获满满的乡村振兴图。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