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三农资讯

北京这里的高品质蜂蜜产量翻了一番 分享到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2022-08-11 字号: 收藏文章

  这个暑假,北京高校100余支社会实践团陆续奔赴乡村振兴一线。在房山区的蒲洼乡,北京农学院师生建设了一个智慧蜂场,利用专业所学研发出智能蜂箱设备和管理认养系统,助力蜂农提质增收。智能蜂箱上岗不到半年,当地蜂蜜产量翻了一番,高效的蜂场管理系统也帮助蜂农减少了超50%的人工消耗。

  房山区最西部的蒲洼乡与河北涞水相连,这里峰峦叠嶂,分布着多种动植物,不仅是市级自然保护区还是中华蜜蜂主要的生活和繁殖区域。在当地,一些村民依靠养蜂为生,但小而散的养殖模式和传统的养殖技术,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效益差,中华蜂产业日渐式微。

  今年3月,蒲洼乡政府与北京农学院智慧农业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确立“乡政府+教授工作站+联合社+村集体+农户”的合作发展模式,北农智慧蜂场正式落地。利用暑假,师生们来到蜂场,与蜂农一起探索先进的养殖方式和推广形式,让蜂农们感受到了新的机遇。

  “蜂箱上的黑色装置,就是蜂箱的‘智能大脑’,可以实时监测蜂箱内部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信息,以及蜜蜂出入量等数据。”该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王晶琛熟练地穿戴好防蜂装备,走到一个蜂箱边,他打开手机上的数据采集界面,当日空气温度、湿度、进出量、重量等数据清晰可见,“一般来讲,一个蜂箱里的小蜜蜂一天累计进出十余万次,每一次的辛勤采蜜都会被呈现出来。”王晶琛说,智能蜂箱还能检测蜂蜜的重量,每天增加了多少克,蜂农都能心中有数。

  数据的可视化呈现使得蜂农无需整日守在蜂场,减少了劳动量和对蜜蜂活动的干扰,提高了蜜蜂的酿造效率。这样一来,师生和蜂农只需要检查呈现异常数据的蜂箱,定期查看蜂巢及蜂王的健康状态即可。“我们惊喜地发现,不到半年的时间,当地养蜂场蜂群的数量增加了约40%,蜜蜂采集能力也提高了,蜂蜜产量从过去的每月每个蜂群产出不到一斤,增加到如今的足足两斤多,翻了一番!”该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徐践说,蜂农尝到了香甜的“科技蜂蜜”,都乐开了花。

  有了信息化的设备和数据化的呈现,养蜂产蜜的过程就能实现公开透明,不光具有科研价值,还能让消费者买到不掺假的放心蜜。最近,师生开发了一款认养小程序,打算通过消费者认养蜂箱的方式带动蜂农收入。小程序里,消费者可以随时了解蜜蜂的生产活动,看到蜂箱的各种数据以及蜂场情况,“消费者就像能蹲在蜂箱边看着蜜蜂酿造蜂蜜一般,全程参与养蜂过程,收获蜂箱内产出的所有蜂蜜。”徐践说。

  未来,北农智慧蜂场将继续开展试验示范以及推广工作,运用科技支撑蒲洼中华蜂养殖,建立蒲洼中华蜂养殖技术标准,以及数字化养殖与营销模式,带动蒲洼乡中华蜂养殖业发展。



附件: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