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你看,这是颍泉区宁老庄镇的12亩小麦田地作业轨迹及作业情况,用药总量12.9升,飞行时长7分30秒,高度2米,喷洒流量为每亩1升,行距5米。”在安徽省阜阳市大田农社的后台办公室内,农服业务总监陈传峰正通过电脑了解颍泉区、颍州区近期100万亩在地小麦的飞防作业情况。在显示屏上的电子地图上轻轻点击,立即显示出所在小麦地块的赤霉病防治情况。
通过引入大田农社的第三方数据监控系统及时督促植保飞防保质保量,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可以及时了解到统防统治的作业质量。这是阜阳市今年首次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引入质量监督及评估机制,以确保小麦丰产丰收。“专家预测今年赤霉病将偏重发生,粮食保障作为头等大事更不可掉以轻心。”阜阳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张学一介绍,为保证该市750万亩小麦安全,阜阳市今年春季整合投入1.7亿元资金用于赤霉病统防统治,调动3万多台植保机械、600多个飞防组织对在地小麦进行两次打药、全覆盖防治。
“进入4月,我们的飞防任务特别重。每天都是从早飞到晚不停歇,抢抓黄金防治时间。”25岁的飞防手刘贝一边娴熟地操控着正在飞行的无人机,一边介绍情况。阜阳市4月初对飞防手统一进行了飞前培训,要求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范飞行。
“市里今年投入巨额资金防治小麦赤霉病,我们更要抓好具体细节,把资金用好、用实。”阜阳市植保站站长陈爱红介绍,他们将全市的小麦分布图根据成熟程度进行分段式防治,绘制了“作战地图”,一轮防治结束后再进行第二轮,不留死角,尤其是品牌专用粮食及贫困户的小麦田。
除了引入第三方GPS等信息化手段对小麦防治进行监管,阜阳市还将在后期结合小麦生长及健康状况进行防治效果的评估,做到“打好药还要查疗效”。
(记者 杨丹丹)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