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三农资讯

陇原金果银薯的市场密码——甘肃产地市场建设激活区域经济新动能 分享到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2025-07-04 字号: 收藏文章

   清晨6点,甘肃省庆阳市董志塬的苹果园里,果农张海龙轻抚着挂满露珠的幼果;与此同时,定西的马铃薯田里,嫩苗正破开覆膜向阳生长——这是黄土高原特有的生机。待到金秋时节,红彤彤的苹果与饱满的马铃薯将通过陇原的产地市场走向全国。

  作为西北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基地,甘肃已建成326个农产品产地市场,其中12个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这些扎根乡土的交易平台,不仅让农户人均增收1800余元,更成为衔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关键枢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交易模式升级:从田间到市场的效率革命

  “看,这就是我们的产地交易市场。”庆阳市合水县果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赵宇指着2024年新建的好多果苹果交易中心介绍。在这个半露天的交易场里,一排排塑料筐整齐码放。“这些筐子现在看着不起眼,等到了收获季节,就会装满我们合水优质的苹果。到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会在这里看货议价,那场面才叫一个热闹!”

  每年8月底至11月初,来自安徽、成都、广州、福建等地的客商在本地经纪人的引导下,深入田间地头与种植户议价采购。有了交易中心,果农可以直接将苹果运至交易现场,由客商、经纪人看货议价,减少流通环节,实现高效对接。同时,80%的苹果可本地入库储存,或通过冷链物流运往异地仓储,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

  同样焕发新活力的还有定西市的马铃薯产业。在陇西县文峰镇,马铃薯交易市场呈现出产销两端的深度融合。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马铃薯集散地,这里每年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批发商、加工企业集中采购。与苹果产业类似,传统的“地头收购”模式正逐步向“市场集中交易”转变,交易更加高效、透明。该市场不仅提供标准化的交易大棚、装卸区,还配套了冷链仓储设施,部分马铃薯经分拣包装后直接发往大型商超或加工企业,减少了中间周转环节。

  近年来,甘肃省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成效显著,特别是在苹果、马铃薯等主产区,产地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以2024年静宁县苹果交易中心为例,不仅市场交易比例显著上升,线上成交量占比也已提升至30%,较2020年增长约20个百分点。这一转变主要得益于产地直发专区的设立和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推动农产品交易向集中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错峰出圈”:打开销售新空间

  在甘肃德美地缘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冷链仓储车间,“90后”负责人蔡沛楠正紧张调度订单,“这批果子能持续供应到8月30日。”而在西峰区,庆阳恒丰源果业负责人高煜凯告诉记者,“通过电商平台及新零售渠道的深度合作,庆阳苹果线上日发货量突破5000件。”这些场景背后,是甘肃特色农产品正通过电商直销、冷链错峰等创新模式加速“出圈”。

  马铃薯产业同样迎来转型。“恒温库+贮藏库+窑窖群”的多元化贮藏体系,彻底改变了农产品“季产季销”的被动局面。在陇西县,依托产地市场“淡吞旺吐”的调节机制,延长马铃薯销售周期,每吨利润增加200~300元,损耗率从30%降至5%以下。直播间里,定西宽粉凭借高淀粉含量带来的筋道口感成为爆款,仅安定区马铃薯制品线上销售额就达7.2亿元。

  传统农产品流通中,产地市场往往只是简单的“田间地头交易站”,而如今甘肃正推动其向数字化转型,构建“电商平台+冷链物流+品牌运营”的新型市场生态。以静宁县为例,该县创新打造“冷链物流园+电商产业园”双核驱动模式,将161家分散的产业链企业整合成网,既解决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又通过集中仓储和标准化发货降低了流通成本。这一转变,正是产地市场功能升级的生动体现。

  甘肃特色农产品“触电上网”的热潮背后,现代化产地市场体系正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整合生产、仓储、流通全环节,将传统产地升级为智慧供应链枢纽。从庆阳苹果的“云端直销”到定西宽粉的“直播爆单”,从静宁冷链的“锁鲜密码”到陇西马铃薯的“错峰增值”,这套体系以数字技术赋能、冷链物流加持、配套服务支撑,重构了农产品价值链,使“土特产”突破时空限制走向全国市场。

  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已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全产业链效率的较量,现代化产地市场体系通过有机整合分散的生产单元,构建系统化产业竞争力,不仅帮助优质农产品突破地域限制,更推动其在更广阔市场中实现价值最大化,这正是甘肃特色农产品集体“出圈”的核心支撑。

破局之路:攻克产地市场发展瓶颈

  在甘肃广袤的黄土高原上,红彤彤的苹果和饱满的马铃薯承载着千万农户的丰收希望。然而,受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制约,部分地区的产地市场体系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这些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化进程存在明显短板。一些产区市场布局存在结构性失衡,交易设施现代化程度不高,以农产品经纪人为代表的产地流通主体培育相对滞后,与省内先进地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使得部分“甘味”农产品的市场价值未能充分释放,制约了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希望家门口就有规范的产地市场,不用再跑远路卖苹果了。”果农赵从亮的话道出了众多农户的期盼,“我们也想把苹果拉到产地市场进行交易,但离最近的产地市场还有几十公里,交通不便。”缺乏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的产地市场体系支撑,农产品难以实现就近集散交易。部分农户不得不选择传统的田头交易,或长途运输至外地批发市场。

  与此同时,产地市场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仍需解决。“当前,产地市场的转型升级需要一批复合型人才,既要精通农业技术,又要具备经营智慧,还要掌握现代管理方法。”定西马铃薯产地市场负责人强调,“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产地市场的发展需求,只有新型人才的加入,才能真正推动标准化、现代化经营模式的落地。”

  面对这些发展中的问题,甘肃正多措并举推动农产品市场体系现代化。“现代化市场体系正加快健全,推动期货与现货市场联动,探索‘订单农业+期货保险’模式,稳定农户收益。”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与信息化处处长鲁明介绍,通过引入智能分选设备、区块链溯源等新技术,不断提升产品分级标准化水平和质量可信度,为品牌化建设奠定基础。同时,加快构建多层次人才培训体系,强化新农人、骨干农产品经纪人、采购商经销商队伍、批发市场管理者队伍、乡村好主播等市场主体培育。推动“产学研”协同,引入数字化手段提升技术服务覆盖率,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据了解,农业农村部将在产地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持续发力。重点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以服务产区、保证供给为目标建设现代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以智慧化、信息化为核心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预警和服务体系,以品牌化、标准化为引导建设现代农产品营销服务体系,以组织化、规范化为路径培育现代农产品市场主体,以法制化、制度化为措施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管理机制。

  在黄土高原的沟壑梁峁间,甘肃省正以产地市场建设为核心支点,打造全链条协同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产品“产得出、存得好、运得畅、卖得俏”的完整闭环。展望未来,随着产地市场体系的持续优化升级,这些现代化交易平台将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不仅能让“甘味”农产品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更将助力甘肃特色农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高文 孙莹)



附件: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