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三农资讯

“一种两收”稳粮增效 ——安徽再生稻产业发展观察 分享到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2024-11-27 字号: 收藏文章

  发展再生稻是破解种粮效益低难题、提高复种指数、稳定稻谷总产的重要措施。近日,安徽省220多万亩再生稻“二茬稻”收获已接近尾声。记者从宣城、芜湖、安庆、合肥等地农业农村部门了解到,今年各地再生稻面积有所扩大,产量水平普遍提升。

  再生稻面积逐年扩大  

  再生稻是播种一次、收获两次的水稻,头季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能够再收一季,再生季具有生长期短、成本低和米质优等特点,经济效益较好。  

  宣城市宣州区8.5万亩再生稻“二茬稻”的收获刚刚结束。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华中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对该区杨柳镇兴安村再生稻示范片“二茬稻”进行了现场测产。测产结果显示,平均亩产477.8公斤,加上头季亩产703.6公斤,这个示范片再生稻亩产达到1181.4公斤。  

  “现场测产的这个地块是我家的,区农业部门推广了好品种,指导我采用工厂化育秧、机插秧、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高产高效技术,增产比较明显。”杨柳镇兴安村种粮大户葛玉林告诉记者,今年他种植的160亩再生稻已全部收割完毕,地里种上了紫云英做绿肥。  

  “由于再生季水稻不需耕地、播种,基本不用农药,仅需施用少量化肥,田间管理比较轻松,亩均节本增收500元左右。”葛玉林说,再生稻米质优、口感好,广受市场欢迎,市场价格比普通晚稻每斤高两三元,这些都是大家愿意扩种再生稻的原因。  

  “据测算,全区再生稻头季平均亩产在550公斤左右,二茬平均亩产预计在230公斤至250公斤之间。”宣州区种植业局副局长姚颖介绍,今年全区再生稻面积比去年增加约2万亩,这几年通过推广好的品种、好的技术模式,再生稻产量不断提升。  

  郎溪县涛城镇凤河村种植大户涂世银的240亩再生稻核心示范片,通过精耕细作,头季平均亩产600公斤、二茬平均亩产400公斤,打造了“一种两收”模式的高产典型。  

  “今年8月初,测产专家组随机抽取了3块再生稻田进行实割测产,头季稻平均亩产700公斤。最近,又随机抽取了两块田进行实割测产,二茬稻平均亩产480公斤。”涂世银说,再生稻收割后直接卖给了粮食加工企业,亩均纯收入在1200元左右。  

  近来年,安徽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广“一种两收”的水稻种植新模式。  

  据了解,今年宣城市再生稻种植面积增至18万亩;安庆市再生稻种植面积达到46.54万亩,比去年增加7.24万亩;合肥再生稻面积从2021年的6.7万亩扩大到今年的8万亩。  

  在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和种粮大户共同努力下,安徽省再生稻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不足2万亩,发展到2024年的220多万亩,同时创建了一批再生稻米品牌。  

  良种良机良法齐发力  

  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功夫,才能提高再生稻产量水平。  

  “再生稻与常规双季稻相比,具有省种、省工、生育期短及绿色环保等特点,是一种新型水稻栽培模式。”宣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凌跃进告诉记者,自2021年起,国家、安徽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宣城综合试验站开展专题研究,主要为农户筛选高产优质抗逆的再生稻品种,集成示范再生稻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优化关键措施提高产粮;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经常组织农技、农机人员不定期走访再生稻种植大户,抓好技术指导和服务。  

  今年寿县三觉镇再生稻生产规模达到6700亩,为筛选更好的高产优质品种,三觉镇农技站和寿县农技推广中心在本地种粮大户潘超的生产基地做了46个再生稻品种实验,为明年种植再生稻奠定基础。  

  芜湖市是安徽水稻主产区,再生稻种植面积在15万亩左右。当地通过再生稻新品种筛选和栽培技术提高,推动再生稻亩产创新高。  

  近日,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对芜湖市湾沚区再生稻核心示范区的二茬稻进行了测产。  

  “专家组在陶辛镇倪家家庭农场再生稻田块随机抽取两个田块,进行机收实测,结果显示平均亩产479.7公斤。89日,芜湖市农业部门组织专家对该区域的再生稻头季进行了测产,平均亩产达730.5公斤。”湾沚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崔海龙介绍。  

  2024年湾沚区再生稻种植面积达到4.6万亩,还总结了一套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并按标准化生产模式,建立20个示范基地。为把“好稻”转化为“好米”,当地制定了再生稻米加工标准,持续擦亮“湾沚再生稻米”金字招牌。  

  “我县结合年度高素质农民培训、水稻绿色高产高效项目实施,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在水稻生产的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室内培训和现场观摩,提升相关经营主体技术水平,全面推进水稻绿色生产技术应用。”郎溪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汪浩告诉记者。  

  “通过水稻育秧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全县水稻工厂化育秧和机插秧技术应用。今年全县水稻工厂化育插秧13.5万亩,较去年增长11.1%。”汪浩表示,来年要继续推广再生稻头季稻低碾压机械化收获技术,着力解决再生稻头季稻机械化收获碾压面积大、损失高的生产短板问题。  

  “安徽位于全国双季稻北缘地区,气候、土壤和水资源条件均能满足再生稻生产需要,是我国再生稻发展的优势区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潘鑫表示,通过发展再生稻生产,在稳定粮食生产关键一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秋季光温资源,多产出一季稻谷,实现“一种两收”,对于优化耕作制度、促进水稻生产提质增效有着重要意义。  

  政策扶持激活发展动能  

  安徽省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政策扶持,强化示范引领,积极引导、支持种粮农户发展再生稻生产。  

  记者从安庆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该市46.54万亩再生稻收割结束,测产结果显示,高产田再生稻年亩产超1000公斤,全市平均亩产超850公斤,较单季稻平均亩产高出约200公斤。  

  去年3月,安庆市印发《再生稻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明确目标任务;所辖各县(市、区)积极整合各类粮食发展项目资金,对规模种植再生稻农户给予奖补,扶持再生稻规模种植和产业化开发。  

  怀宁县是安庆市再生稻种植第一大县,今年全县种植面积达到8.6万亩。该县统筹各类项目资金,对连片种植再生稻给予每亩不超过150元的补贴,承担“指挥田”建设任务或在县内再生稻种植面积超过300亩的主体,建设智能育秧工厂也有补贴,购置专用收割机除农机补贴外还能享受3万元补贴。  

  “我县再生稻种植面积2023年为6.4万亩,今年增至8.5万亩。”望江县种植业技术推广中心粮油站负责人张琦介绍,该县连续多年出台再生稻生产支持政策,支持再生稻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在执行稻谷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整合项目资金对再生稻集中连片种植50亩以上的主体给予补贴。  

  “今年,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60万元,整合相关项目资金500多万元,对再生稻规模生产主体给予支持。”张琦告诉记者。  

  近年来,合肥市高度重视再生稻生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整合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粮食大县奖励、集中育秧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我市还全面落实粮食种植完全成本保险和种粮收入保险,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粮食生产,稳定农民种粮基本收益。”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处处长杨荣清表示。  

  庐江县白山镇戴桥社区种粮大户许承云今年种了500多亩再生稻。“种再生稻,比种‘一季稻一季油菜’亩均增收200元左右。二茬稻收割后,地里种上绿肥,每亩绿肥享受补助150元。明年我想把再生稻扩大到1000亩。”  

  “在推广再生稻种植中,我们整合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项目资金,积极推进先进实用技术应用,同时在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中,设置了高产竞赛激励奖项,对涌现出的高产典型给予一定奖励,提高农户应用先进生产技术的积极性。”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局局长曹高飞介绍。  

  潘鑫表示,安徽省将锚定建设江淮粮仓目标,聚焦“四良两优”(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多点发力,加快扩大再生稻种植面积,推动再生稻优质品种选育,加大关键技术集成攻关、推广力度,加速稻米品质提升和品牌塑造。  



附件: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