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三农资讯

多种粮 种好粮 安徽加快建设江淮粮仓 分享到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2024-11-04 字号: 收藏文章

   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

  安徽省各地各部门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学笃行,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良种培育,建设江淮粮仓,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按下“快进键”。 

  ● 岗地变良田 种出新风景 

  秋高气爽稻谷香。10月29日,泗县草庙镇治岗村1.3万亩稻田喜开镰。村民李大伟捧起一把稻粒不停地揉搓,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今年秋稻每亩收成超过1200斤,岗地终于变良田。” 

  “原来的岗地落差大,四周没有水源,不是涝就是旱,秋季大豆一亩最多收成200斤。”治岗村党总支书记刘春永告诉记者。 

  2020年,治岗村在县、镇政策帮扶下,投入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陆续对全村岗地实施“旱改水”和高标准农田综合治理,将地势高低不平的旱地,改造成高产水田。 

  “我们建了二级提水泵站,从新汴河提水到干渠,再通过二级提水泵站进入支渠,最终灌溉到田里。”刘春永说。 

  治岗村大力发展水稻种植,全村1.4万亩土地,目前已发展水稻1.3万亩,种植结构由“一麦一豆”变成了“一麦一稻”。 

  “高标准农田旱能灌、涝能排,村里人再也不用靠天吃饭,收入成倍涨。”村民高明贤坐在地头,给自家20多亩地细细算了一笔账:夏季小麦平均每亩收1100斤,每斤卖1.2元;水稻每亩收1200斤,每斤卖1.35元,一年两季毛收入将近6万元。 

  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治岗村同步推行了“小田变大田、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的“一户一块田”改革。“我家20多亩地原来被分成21块,现在并成一块地,管理省时、省力又省心。”高明贤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出高收益,更种出新风景。“接下来,我们将打造自己的稻米品牌,一体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让老百姓不仅种好水稻,也‘种’出风景。”刘春永说。 

  泗县耕地面积大,粮食生产任务重。目前,泗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70余万亩,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近20亿元。该县将不断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持续强化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改善排灌能力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平台,加强耕地复垦与保护,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 良种配良法 丰收有保障 

  “棒子大、籽粒饱,亩产量在1600斤左右,同去年相比基本持平,又是一个丰收季。”金秋收获时节,涡阳县星园街道蒙关村种粮大户姚玉刚掰下一穗玉米,仔细察看后高兴地对记者说。 

  姚玉刚今年种植优质玉米4000余亩、大豆1000多亩,通过科学种植和田管,克服了今年高温、干旱、台风等天气的不利影响,实现作物稳产增收。 

  “良种播下,良法跟上,丰收有保障。”姚玉刚今年选择了比较抗灾的优良玉米品种,采取宽窄行种植模式,在改善光照和通风的情况下,增加种植密度,每亩密度达到5500株至6000株,较往年常规种植模式,每亩约增加1000株。 

  在施肥环节,姚玉刚采取缓控释肥技术,通过调控养分的释放速度,使其满足农作物生长的营养需要,达到增效目的。同时采取防虫防病“一喷多促”等关键性技术,推进农作物单产提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 

  “粮食要高产,良种良法是关键。”今年夏收期间,涡阳县张兴森家庭农场再次创造了当地高产纪录,亩产连续5年超800公斤。他告诉记者,其家庭农场每年示范种植十几个小麦新品种,并根据实产情况,来年选择两三个品种进行大面积种植推广。同时,根据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时间节点、土壤墒情、苗情等,积极应用机械耕播、高效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农业主推技术,进行耕整地、播种、施肥、防控等环节的精细作业,保障粮食丰产丰收。 

  近年来,亳州市聚焦良种选育、良法普及,聚力打造江淮粮仓。该市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和推广,2020年以来,通过国家、省审定新品种62个,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自育小麦品种“谷神麦19”入选全国优质专用小麦专家鉴评第一名。制定《粮食单产能力提升核心技术三十条》,积极推进粮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四新”成果转化,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 

  ● 农业“大托管” 省心又“添金” 

  “今年的大豆喜获丰收,亩产460斤。秋种的小麦已经全部下地。”看着眼前成片的麦田,寿县双桥镇双桥村种粮大户潘殿成唠起了“土地经”。这两年,他托管了村里的3100亩耕地,一年两季种植水稻、大豆和小麦,不仅年年好收成,还让曾经撂荒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我们每个新农人都有义务!”潘殿成告诉记者,县里正在实施大豆单产提升工程,每200亩地打一口井,未来可以自动灌溉、水肥一体化,实现旱涝保收。 

  随着农村劳动力加速向城市转移,“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面临严峻考验。为解决实际困难,淮南市积极探索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采用“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模式,在不改变农户的承包地经营权前提下,对土地耕、种、管、收等环节全程托管,并通过“保底收益+保险”,有效化解了经营主体经营风险,维护托管耕地农户利益。 

  耕地从分散到集中,农资成本从高到低,农业资源从零散到聚合,耕作从小农户到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从单一式到全链条,淮南市从2019年的凤台县3个村、8000亩耕地试点,到2024年春季覆盖665个村,土地规模化经营面积达182.6万亩、参与服务主体1985个。 

  “我们要多种粮、种好粮,种出更多绿色、有机、无公害的粮食。”站在自己托管的3000亩田地里,种粮大户、凤台县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宏斌表示,将抢抓时间、整合机械,带领社员抓好秋种,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耕地不撂荒、利用效率高,粮食产量高、亩均效益好,农民少操心、托管能增收。在改革实践中,淮南市正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继续探索创新、突破堵点难点,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也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淮南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吴震宇告诉记者,将围绕“扩面、提质、增效、延伸、保障”五个关键词,在延伸上下功夫,构建“农户+村集体+大户+企业”的合作经营联合体。突出“全程机械化”和“综合农事服务”两个关键词,拓展专业农事服务功能,进一步打造“大托管”改革升级版。  



附件: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