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平谷区金海湖镇茅山后村的佛见喜梨进入丰果期,大颗果实挂满枝头。自2021年起,北京农学院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任争光带领学生在这里建立科技小院,指导果农开展梨树的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管理工作,不仅解决了困扰果农多年的梨铁头病等病害问题,还使果实品质和产量得到了提升。今年,茅山后村多户梨园收入有望翻番。
10月3日,任争光带着驻村的3名学生挨家挨户查看果实的成熟情况。果农们正忙着给梨园里的果子解袋,再过几天,果实就会在阳光的照射下染上一层粉扑扑的“腮红”,自然着色、甜度增加,就可以成熟采摘上市了。
“任教授来啦!今年这地里的果子黑斑少多了,梨木虱也基本看不见了。进来瞅瞅,叶片和果皮比去年光溜不少!”村民老马热情地招呼师生进园,笑着报喜,“去年这片地只套了7000多个袋,今年得有19000个,成品率能有六七成,我算了算,收入大概能翻一番!”
原来,佛见喜梨在茅山后村的种植历史悠久,是该村的“金字招牌”,因特别的营养价值、口感和外形,价格也比市面上其他品种的梨高两至三倍。近几年,该村梨树病虫害频发,果农们试了各种办法,效果都不理想。科技小院成立后,任争光带领学生挨家挨户寻病根,终于通过全面测定梨园土壤和梨果元素含量,找到了梨果黑皮病和铁头病问题的症结——滥用化肥和生粪,导致梨树对土壤元素吸收失衡。
师生们因地制宜,开发并推广适合佛见喜梨种植生长的微生物菌肥和菌剂,通过释放天敌昆虫、悬挂害虫诱芯、喷施微生物菌剂、林下生草栽培等绿色防控手段降低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要想让果农们信赖并使用新技术,还得用成效说话。”任争光说,为此他们在村里建设了一处“博士农场”,集中推广示范以生物防治技术为主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和老马一样,越来越多的果农尝到了丰收的甜头,纷纷主动上门向师生们请教。
“单层果袋,要先打开袋底通风或将纸袋撕成长条,几天后除袋。摘双层袋时,可以先去外袋,过几天再将内层袋连同捆扎丝一起摘除。”任争光耐心地解释,这样做是为了给果实一个逐步适应外部环境条件的过程,更好地着色。
“树上的果实可不分工作日和节假日。”任争光欣慰地说,在师生和果农的共同努力下,今年,佛见喜梨的品质和产量都有明显提升。学生们还打算发挥专长,开直播,帮助村民打通销路,也让更多人了解并尝到香甜多汁的佛见喜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