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不久前,云南昆明滇池东岸的咖啡文化节让滇池旅游热度提升。以大观楼为起点绕滇池看滇池,如打开一幅耐人寻味的美丽画卷。
在大观楼,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一路向南,走进滇池绿道,推窗可见绿,抬脚即进园,看滨湖风光,感受湿地之美,在海埂大坝可静观西山落日余晖,继续往南,到达捞渔河湿地公园,景致随四季而变,春看郁金香肆意绽放,夏天可在水杉间泛舟湖上,秋天一片金黄映入眼帘,冬天抓拍翱翔起舞的海鸥,王官湿地、斗南湿地皆有景致。然后可在昆明新崛起的网红景点海晏村看日落,在晋宁牛恋“小渔村”露营,在南滇池沙滩主题公园与鲸鱼岛来张合影,在观音山百草村,游览一代药王曲焕章的旧居,入村就能看到白族壁画,还有重楼、杜仲、当归、金鱼草等中草药壁画,尽显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
传统景区、滇池绿道、湿地公园、乡村旅游……滇池周边的一个个景点形成了一条以自然生态为主,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的湖滨生态绿色屏障,是居民与游客共享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山环水抱,天光云影,文化点睛,俨然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近年来,昆明市按照打造滇池沿岸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的思路,推动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环滇而游,沿线生态文化景观有老景点,有新景点,文化之美与自然之美相互融合,景点串珠成链,让滇池沿线各显其美。
梳理这些景点如何串联,也是对环滇旅游发展过程的一次回顾。滇池,承载着本地人的共同记忆,“高原明珠”发挥着气候调节等重要功能,也是昆明的一张旅游名片。作为自然景观,她吸引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不过,游览体验正在不断丰富,除了爬西山一览滇池全景,在海埂大坝悠闲散步,滇池正在给人新的惊喜与期待。如今,滇池沿线兴起的网红景点越来越多,自然景观正在被赋予不同的文化价值——在海晏村开咖啡馆的老板看中这里是观落日的绝佳景点,客人来此到店小坐,等候落日拍照,他说,自己在这赚的是落日的钱。在一个小渔村,游客等待落日,在一片湿地,滨湖风光似拥人入怀,环滇沿线发展出休闲游憩、体育健身、科普展示、互动体验等场所,推出体育活动、音乐节等特色文旅活动,有了文创、户外休闲等业态,旅游让自然风光、地方特色等各类资源融合了起来。
滇池也是一张文化名片,文化像时间一样,连接起古与今。在滇池绿道,沿线有科普展示,不少市民跑步、骑行,走进周边湿地感受生态之美,这种日常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不久前,咖啡文化也可以引起一阵热闹与关注。打造滇池绿道,让绿色空间成为人们的生活空间,促进了生态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融合渗透;在呈贡区卧龙古渔村,“一颗印”“半颗印”的老房子述说着昆明的历史,透着自然质朴之美,不少学生周末还选择在此写生,当孩子们把斑驳的砖墙画在纸上,文化通过写生融入课堂,也融入生活。可以看到,滇池沿线,各个点位都依托滇池这张名片发展旅游,都在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发展多元业态,精准定位,各美其美,避免了同质化,擦亮了滇池这张名片。
如今一览滇池之美,看到的不仅是烟波浩渺的景致,岸边“散落盆景”正在形成“连片风景”,环滇一圈,景致变换,从中体会自然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滇池的美显得更加立体,五湖四海的人都愿意到此寻找自己心中的诗与远方。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