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饲养业资讯

为什么在网易之后 阿里巴巴、华为都开始研究养猪? 分享到 来源:搜猪网 发布:2021-04-25 字号: 收藏文章

  近来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涉猎到“养猪”这个行业了。

  像最早入局的网易,宣称运用互联网思维与现代化管理养猪;阿里巴巴、京东、华为都先后都高调进场,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赋能生猪养殖价值链;还有万科、碧桂园、恒大地产公司则通过收购股份、投资建养殖场养猪。

  那么代表了中国科技巨头的三家公司的养猪技术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网易

  网易直接进入生猪养殖业时,通过无菌、封闭化管理,改变猪新陈代谢、皮质醇水平,提升猪肉品质。运营中会提供定制的猪粮配方,在早中晚不同时段给猪播放专属音乐,再结合电商平台、线下零售渠道实现闭环。目前网易出产的猪肉已经面世,还命名为“味央”猪肉。

  京东

  京东则利用神农大脑 AI、结合物联网设备 IoT、3D 摄像头、巡检和饲喂机器人在内的一体化技术解决方案。还会用猪脸识别备注每头猪信息,将日常监测信息实时回传至神农大脑 AI 平台,控制饲养节奏。

  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的底层技术与京东类似,针对不同生猪养殖方式采取不同识别方式,一猪一栏采用猪栏对应,建立唯一 ID,群养模式下采用类似 QR 码的刺青编码。经过视频图像技术分析后,把生猪日常数据传入阿里云ET大脑进行分析和检测,并做出决策预警。

  为什么选择养猪?

  中国是猪肉的主要消费国,也有最大的猪肉养殖业,产量占全球猪肉产业的近一半。养猪行业是社会中重要的民生行业,猪肉是家家户户的刚需,因此它的价格对于百姓能不能吃到肉至关重要。

  近年来猪的健康似乎也成了棘手问题,因此很多商家为了牟利,通过速成养猪的方式,用各种诸如瘦肉精、注水肉的方式赚取更多的利润,但这也说明了养猪行业的难题,因为一头猪通过精细化育肥过程需要很大的成本,但养殖户的回报并不会上涨多少。因此怎样才能做到成本等于安全,成为近年来养殖业的矛盾。

  同时,根据互联网上的统计数据,中国每年的猪肉消费量约为5400万吨,预计每年的缺口将达到8-10百万吨。一百万吨的冷冻猪肉储备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缺口。特别是在非洲猪瘟流行期间,猪肉供应短缺更加明显。

  这对于消费者的直接影响是猪肉价格继续上涨。虽然国家从政策方面鼓励生猪养殖,加大包括养殖基础设施、贷款贴息、保险、补助补贴等方面的扶持,但怎样才能做到成本等于安全,成为近年来养殖业的矛盾。

  目前农业顺应国家大战略基调,同时单位产值、毛利率比较高。生猪养殖又是近两年的热门,巨头涌向生猪养殖在情理之中。实际上,不仅是大型养殖场在引发的数字浪潮,将来的传统的养殖业将更加智能化,而其中的数据将会是关键基础。

  科技巨头会产生什么影响?

  首先,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提高养猪效率,降低养殖风险。

  虽然猪的外形五大三粗,但实际上猪的体质比较敏感,并且受环境的影响很大。它们可能由于供水和生活环境的微小变化而生病。因此需要人工检查和干预,特别是在育种环节费时费力,而且工作人员的水平会直接影响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其次,打造绿色健康平台,有利于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并且降低运营成本。

  科技巨头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与传统农业企业合作,共同打造智慧农业,有利于国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而且近年来,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对于大型的养殖场,劳动力成本巨大,并且成本不可避免地会通过自动化和数字化来降低。

  最后,完善“互联网+”生态圈,也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

  深入上游养殖行业,在农村电商兴起的当下,是互联网巨头打造从新技术、新零售到物流、金融的农村生态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互联网+”领域以科技为生态农业赋能,颠覆传统农业,助力第一产业的转型升级。

  实际上,其他新兴的数字技术也会带来冲击,例如:AI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监控猪的饲料,饮水,运动等状况;自动化技术, 实现全天候工作,以检查养猪场的安全性和生产水平;传感器技术,用于检测环境温度,湿度等信息;物联网技术,实现连接所有设备及传输数据;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可追溯性;此外还有3D打印,AR / VR等技术外。

  随着科技巨头进入养猪行业后,必然会带来极大的变革,大众印象中脏乱差的养殖业也将迎来一场转型升级。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大众在购买猪肉时,就能知道猪的一生。

  文章来源:腾讯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