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饲养业资讯

超八成中国猪肉来自国外引种 本土猪种濒临灭绝 分享到 来源:搜猪网 发布:2021-01-13 字号: 收藏文章

  作为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陈瑶生带领其团队近日在中国内贸批发平台1688上开通了一家名为“云豚”的种猪企业店,销售猪精、种猪、本土黑猪肉等产品。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国种猪进口总量超过2万头,创下历史新高。

  目前,中国猪肉超过八成来自国外引种,并正在陷入一个“国外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局面。

  从1994年到2007年,我国本土猪种市场占有率从90%暴跌到只有2%,来自国外的猪种几乎完全占领了中国老百姓的餐桌,而大量本土猪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种猪进口创下新高

  中国人养了全世界一半的猪,也吃掉了全世界一半的猪。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猪肉消耗量达1.009亿吨,中国消耗4486.6万吨。2016到2018年,我国猪肉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比例也基本稳定在48%左右。

  然而,中国用于繁衍食用商品猪的种猪却长期依赖进口。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7年,我国种猪年平均进口量为2100头,近两年来进口洋种猪数量大幅增加,2020年种猪进口总量超过2万头,创下历史新高。

  “我国的商品猪,80%以上来自国外引种。”陈瑶生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这一情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彼时,中国开始从国外引进“杜长大”(美国杜洛克猪、丹麦长白猪、英国大约克猪)。

  国外这些白猪长得快、饲养成本低,平均6个月就能出栏,每增重一公斤仅需消耗2-3公斤饲料,价格相对土猪便宜不少。而传统的中华土猪长得慢、数量少,平均一年才能出栏,每增重一公斤需要消耗5公斤饲料。加上国产土猪的瘦肉占比仅为35%,明显低于洋猪75%的瘦肉占比,来自国外的洋白猪逐渐占据生猪养殖业的主流,也占据了老百姓餐桌。

  事实上,中国本土的黑猪也具备很多优点,除了肉质好外,其抗病性能和繁殖力更强。不过,随着抗生素大剂量使用之后,洋猪的抗病性能几乎和本土猪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值得注意的是,进口的洋猪也有其劣势,就是繁殖几代后,容易退化。但对于外国猪企来说,这反倒算是一个优势,因为种猪不断退化,国内养殖行业就需要不断从国外引种。当前一头原种猪,价格常常高达2万元,中国每年从外国进口的种猪和猪的精液,费用高达数亿元。

  本土4个猪种已灭绝

  数据显示,1994年前,本土猪还占据着中国9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到了2007年,这一数字已下滑到2%。

  根据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的结果,中国的88种地方猪有85%的品种数量在急速下滑,在这一为期5年的走访调研中,横泾猪等记录在册的8个地方猪种没有被发现,项城猪、定县猪、龙游乌猪和窄勒黑猪4个猪种已经确认灭绝,另有三十余种濒危或濒临灭绝。而曾经被誉为“四川回锅肉标配”的成华猪在2013年的存栏量也仅为100头左右。

  陈瑶生表示,要实现本土育种,解决种猪国产化的问题。

  不过,发展生猪育种技术并非易事,国内由于现代养殖业起步较晚,除了育种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外,原始数据的积累量和准确性都不够。

  在中国,只有大规模的企业有生猪育种的技术能力,广大中小企业和养殖户无能为力,但大企业之间因竞争并不愿进行遗传交流,联合育种进展缓慢。

  如此,本土的育种体系不完善,进口的优质品种也无法得到很好的保种、繁育、改良,国内生猪产业陷入“国外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局面,这进一步加剧了对进口的依赖。

  生猪育种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在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瑶生看来,要解决上述问题,根本在于提升生猪育种效率,让引进种猪进入“引种-适应-改良-提高”的良性循环。

  陈瑶生带领他的团队,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立了国内生猪种源数据中心和生猪育种基因库。如今,这一科研团队的实验室产品——种猪和种猪精液,正通过1688走出实验室,最大限度地触达和普惠全社会的中小企业和养殖户。

  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指出,中国需要打通农业的“最先一公里”,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农业科技走出实验室,让农业科技商品化。阿里巴巴内贸事业部运营总经理洛轩表示,国家生猪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在1688开店,意味着农业实验室可以与中小微企业建立直接对话,共同打通种业这一农业的“最先一公里”。

  据悉,阿里正在建设开放的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探索普惠的数字农业新模式,持续加大在农业“最先一公里”的投入,助推农业科技走出实验室。

  国产种猪的现状,也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

  和“猪种”进口占比高情况类似的还有我们的“粮种”、“菜种”。在蔬菜之都山东寿光,菠菜、绿菜花、胡萝卜等“洋种子”市场占有率达到6成以上;彩椒、大红果番茄在8成以上;绿萼长茄达9成以上。

  据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实施期限为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初步调查,在湖北、湖南、广西等六省份375个县,71.8%的粮食作物地方品种消失,其中不乏优质、抗病、耐瘠薄的特性品种,种质资源保护面临新挑战。

  2018年我国进口农作物种子7200余万公斤,进口额4.75亿美元,其中蔬菜种子进口额2.28亿美元,来自近50个国家和地区。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会议要求,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