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东北大地寒意凛冽,但吉林各地的农业产业已迫不及待焕发生机,处处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近日,吉林省发布了《吉林省乡村富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该方案以“土特产”为核心,旨在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品质优良、标准严格、产业链完整、综合效益佳、带动能力强的乡村富民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挖掘本土资源,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吉林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区,有广袤的平原、连片的土地,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条件具有先天优势,是世界公认的“玉米黄金带”“黄金水稻带”,中国“粮食版图”上的“优等生”。促进乡村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善于抓住“土特产”里的“土味”与“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吉字号“土特产”,以科技赋能、数智赋能,借助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线下销售等多种渠道,让乡土产品驶上产业化的快车道,在黑土沃野绘“丰”景。
让黑土地“肥”起来“绿”下去。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任何时候粮食安全都不能忽视,更要充分调动各个粮食主产区的积极性,多产好粮,让“中国粮仓”更充盈。一垄一亩载民生,保障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产粮大省,吉林省用全国4%的耕地,产出了6%的粮食,提供了10%的商品粮。黑土地是吉林省宝贵的资源,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加上风蚀、水蚀等不断侵害,不少黑土耕地变薄了、变瘦了、变硬了,有效提升耕地地力刻不容缓。近年来,吉林省钻研“梨树模式”,全力守护着“耕地中的大熊猫”,让黑土地既“肥”又“绿”,更好造福人民。
“智慧养殖”让村民走上数字增收路。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数字化养殖已经不再是新鲜事,让吉林省传统农事与数字化融合,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通过养殖业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就需要创新发展思路,以“数智+养殖”的新模式,实现“慧养殖”。为现代化养殖装上“智慧大脑”,让养殖管理“天上看、云里算、掌上管”,要培养更多有情怀、有技术、有梦想的“新农人”,让科技服务从“云端”落到“地面”,推动养殖的数字化应用直达基层,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的广阔前景,带动更多人就业创业。
打造更多“爆款”土特产,擦亮“吉字号”品牌。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关键在打通销售“最后一公里”,这就需要拓宽销售渠道,擦亮吉林农产品品牌,让“土特产”成为“抢手货”,提升农业质量效益。比如,第十五届吉林(长春)冬季农业博览会将数字农业与绿色农业、冰雪旅游与年俗文化相互融合,打造了一个集观光、休闲、购物于一体的节庆大集,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学习冬季设施农业的科普平台。集中展示、集中宣传、集中叫卖,擦亮吉林优质品牌,打造更多“爆款”,把“土特产”培育成“大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吉林省黑土地潜力无限,走好多元创新之路,让黑土地焕发新活力、丰歌嘹亮,迎来更红火的新生活。(
中国吉林网
唐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