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近年来,十三陵镇坚持“党建引领、多措并举、共建共治”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探索法治多元化参与的工作实践新路径,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全镇社会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双诉双融”化解“烦心事”
自2023年以来,十三陵镇与区人民法院联合成立了“双诉双融”共治工作站,吸纳了人民调解员、社区工作者、专业律师团队等多方力量,为群众提供集立案、法律咨询、人民调解、司法确认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法律服务,让邻里之间的小纠纷,在“家门口”就能解决。
昭陵村王先生一家因赡养老人的问题产生了矛盾纠纷,并多次拨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提出诉求。镇“接诉即办”专班与“双诉双融”共治工作站联手开展实地走访,了解问题根源。原来,王先生的岳父家中共有兄弟二人,其母亲居住在南新村养老院中,一直都是由王先生岳父赡养老人并支付相关费用。王先生岳父过世后,赡养老人成为了矛盾。了解具体情况后,工作人员向王先生家人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帮助王先生一家就老人赡养问题达成协议。
此外,十三陵镇依托“双诉双融”,还加强了基层工作人员法治力量。当镇接诉即办工作人员遇到复杂的法律问题时,可直接向法官、法官助理以及专业调解员进行咨询,确保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地调解。截至目前,镇“双诉双融”共治工作站共顺利调解矛盾纠纷17件,涉及民间借贷、邻里矛盾、房屋确权等多种类型;加强了与村(居)法律顾问队伍之间的联动,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切实帮助群众知法、懂法、用法。
“协商议事”搭建“连心桥”
十三陵镇秉持“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工作理念,推进基层协商议事机制,以“协”为基、以“商”为桥,以“议”为媒、以“事”为本,凝聚社会共识,构建多元化共治格局,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推动协商成果转化为具体行动,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和群众满意度。
产业发展提质、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工作都是群众关心关注的事情,也是协商议事的重点内容之一。为了让更多的村(居)民参与到家乡建设之中,全镇不仅加强对基层骨干人才的专业培训,还下沉基层开展指导实践。
康陵村因推动村内文旅产业提质升级,计划开展景区市集设计改造。在协商议事会上,村“两委”干部详细向党员、村民代表等介绍了市集改造的初步方案和整体布局规划。对于如何让景区市集功能规划更加合理、为游客们带来更好体验,大家纷纷提出了各自想法:功能区域的细化拓展、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市集运营的创新思路、村内历史底蕴与文旅形象的结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为全村文旅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
如今,全镇已有多个村(居)开展了协商议事活动。接下来,十三陵镇将持续开展对第一批次20个村(居)协商议事的指导工作,实现群众对公共事务从议题到协商、从决策到实施全过程参与,使基层协商议事成为加强基层治理的“金钥匙”,搭建起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预见式治理”助力“零诉求”
在开展“协商议事”的同时,十三陵镇还积极挖掘各村(居)先进工作经验,将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推广学习。近年来,胡庄社区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摸索出了“网格化管理”与“吹哨报到”相结合的工作方式,以“预见式治理”更好地化解居民之间的矛盾纠纷,进一步夯实了社区治理的“第一道防线”。
社区“两委”干部经常与居民一起话家常、共劳动,成为了居民们的“娘家人”。谁家有了烦心事、哪里有了小摩擦,居民们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找社区干部聊一聊。一次,社区干部在党员责任田进行义务劳动时,了解到泰胡路小区5号院西门由于地势低于路面、路边绿化带中的泥沙极易随着水流倒灌入院中,立即对现场进行勘察并研究解决方案。最终,社区将临近5号院门的绿化带缩短了近1米的长度,并在门两侧的绿化带边都加装了挡土墙,既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又美化了环境。在社区干部与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仅用2天的时间便将挡土墙修好了,提前消除了问题隐患。居民们纷纷为社区的“快节奏”拍手称赞。
此外,在胡庄社区老旧小区改造施工期间,有居民反映现有的电动车充电桩距离居住区太近,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为彻底解决群众的诉求,社区通过“吹哨报到”机制,在镇城建科、国资办等部门的协调下,在紧邻小区的地方借用了一处长20米、宽5米的空间,不仅安装了电动车充电桩,还加盖了一处车棚,解决了安全充电的问题,让居民的生活更加安全便利。
2024年,在接诉即办工作的多个考核期内,胡庄社区连续8次取得了“零投诉”的好成绩,逐渐将社区打造成了环境优美、乐有所居的和谐社区。
民有所呼,我有所为。下一步,十三陵镇将持续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健全完善法治建设、协商议事等各项体制机制,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办好关乎群众的“民生大事”,不断提升全镇广大村(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昌平报记者 康锡雯 通讯员 贾凡)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