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有“陕西粮仓”之称。2023年,渭南市粮食总产量达258.18万吨,连续4年居全省第一,以全省第二的面积产出全省第一的产量。
今年上半年,渭南市农业生产亮点频现,其中,夏粮总产量首次突破130万吨。亮眼的“成绩单”离不开渭南市以农业科技为支撑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我们今年组织包抓干部2247人,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持续加强技术监测,夯实了粮食稳产增产基础。”9月5日,渭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苏新会说。
近年来,渭南市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尤其自2022年2月以来,在全省率先开展千名农技人员“贴近农民强培训、贴近一线强服务、贴近实际强推广”“三贴近”技术服务大比武活动(以下简称“‘三贴近’活动”),建立市级包县、县级包镇、镇包村、技术干部包田块的分级包抓工作机制,持续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把先进适用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进一步夯实了粮食安全基础。
贴近农民强培训
“咱们将叶面肥、杀虫杀菌剂等混合喷施,既可以杀菌防虫,又可以促进玉米灌浆成熟,增加产量……”8月8日,在富平县秋粮“一喷多促”现场会上,富平县农技中心副主任许烨指导农民作业。
“一喷多促”是秋粮后期田间管理的关键技术。当前,秋粮生产进入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做好玉米、大豆等秋粮作物“一喷多促”工作十分重要。
从事农业植保防治29年来,每到农业生产的关键期,许烨都会到田间地头开展培训,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管理。“如今,依托‘三贴近’活动,我们的技术服务更加系统,培训也更有针对性。”许烨说。
“三贴近”活动始于2022年春季。当时,受上年秋霖天气影响,渭南市部分地区小麦播期后移,播种质量较差,苗情形势异常严峻。
“为加快促弱苗转壮,我们创新开展‘三贴近’活动,先后97次派出4023人开展技术指导,加快苗情转化升级。”苏新会说。
渭南市农业农村系统依托“三贴近”活动,加强种子、化肥等农资和农机具供需调度,通过抗霖抢种、百日强管、“一喷三防”等举措夯实粮食丰收基础。
“2022年,渭南粮食播种面积792.4万亩、总产量257.2万吨,总产量全省第一,实现了‘两不减’目标。”渭南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王若勇说。
为持续深化“三贴近”活动,渭南市各县(市、区)制定干部分级包抓工作方案,将工作任务分解到村到户到地块,将包村服务人员信息在村级公示,及时主动为粮食种植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排忧解难。
渭南市农技推广中心农技站站长薛源清是渭南高新区技术包抓负责人,经常在田间地头为种植户“开良方”。
“如今,借助‘三贴近’活动,保障粮食安全有了好抓手。我们紧盯农业生产关键节点,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开展技术培训,带动广大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多增收、多得利。”薛源清说。
贴近一线优服务
8月9日,在临渭区阎村镇三李村,成片的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谈起“三贴近”活动,种植大户张鹏飞深有感触:“前几年我只种了180多亩玉米,现在已发展到300多亩。有了武老师的技术支持,我种粮的底气越来越足,准备扩大种植规模。”
张鹏飞所说的武老师是阎村镇的农技包联干部——临渭区农技中心副主任武蓉。
“‘三贴近’活动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机制,让每名农技人员都有自己固定包联的村镇,从而确保了农技服务的连贯性。”武蓉说,“农技人员与农民‘双向奔赴’,田埂上的‘农技问答’更多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更近了。”
“推广农业科技,要让乡亲们听得懂、乐意听。以前我们通过《农家信鸽》小报、《小麦高产技术图册》等推广农技,如今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为农民提供农技信息服务。大家积极转变服务方式、创新服务理念,把农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武蓉说。
公布农技人员服务专长和联系方式,方便农民咨询;组织农技人员与粮食种植户、新型经营主体签订包联指导责任书;农技人员定期走访,上门解决技术难题……“三贴近”活动开展以来,渭南市任何一个产粮村的村民都能及时找到技术人员解决生产问题,不误农时,保障生产。
落实“藏粮于技”,关键在人。渭南市加大对粮食种植大户、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帮助农民系统学习农技知识。截至目前,渭南市培育市级农业专家服务团专家56名、县镇级农业骨干人才553名、村级农村实用人才5300名。
“‘三贴近’活动推动现代农技植根乡村大地,让越来越多农民掌握了新知识、用上了新装备、学会了新技术,更好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王若勇说。
贴近实际重推广
“我种的这块地,今年小麦亩产600多公斤,眼下玉米丰收在望,预计可实现‘吨良田’的目标。”8月9日,在蒲城县荆姚镇新城村,种粮大户常广寅高兴地告诉记者。
作为蒲城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会会长,常广寅深知农业技术对于粮食丰产丰收的重要性。
“种地是个技术活,懂不懂技术、会不会管理直接影响产量。我们经常参加农技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逐渐掌握了‘一喷三防’、玉米‘增密度’提单产、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常广寅说。
良田台账细化到田、良种推广明确到镇、良机配套培训到人、良法集成细化到村、良制发力落实到户……依托“三贴近”活动,渭南市进一步完善粮食从种到收全过程生产服务体系,各类技术顺利落地见效。
“上半年,我们选派43名技术骨干包镇进村,发布技术指导意见10余篇,开展技术培训会40余场,让越来越多农民掌握先进技术。”武蓉说,“我们还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打造示范田,集成推广农业技术。”
“通过示范推广,越来越多农民接受并应用玉米密植高产‘5335’集成技术和小麦宽幅沟播‘3335’集成技术等,助力渭南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薛源清说。
渭南是产粮大市,也是水果大市。在2年多的发展中,“三贴近”活动由粮食生产领域逐步扩展到果业等领域。葡萄、樱桃、苹果等果品管理技术培训会常态化举行,越来越多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生根、开花、结果。
“我们将以‘三贴近’活动为抓手,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深入农村、面向农民,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持续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推动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转化为生产力,为端牢中国饭碗、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更大贡献。”苏新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