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三农资讯

湖北再生稻产量品质效益协同提升 分享到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2024-08-19 字号: 收藏文章

  湖北是长江中下游“一种两收”再生稻种植的重点区域。8月18日,记者从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全省再生稻头季收割基本结束,产量、品质和效益均比上年有所提升。
  “湖北再生稻现在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重点是提升周年产能。”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组成员、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黄见良介绍,相较一季中稻,机收再生稻亩增产300公斤至350公斤,增产增收效应明显。从目前情况来看,今年湖北再生稻头季产量十分喜人,总体预计同比增长10%左右,部分高产地区头季产量达到亩产800公斤。
  立秋过后,荆州市的再生稻田陆续进入成熟期。在湖北再生稻核心示范区洪湖市沙口镇,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总农艺师卢建新介绍,该示范区两季总体目标是亩产过吨粮,目前实测头季干谷亩产已达656公斤。今年第一季收割时间比往年要早,也为第二季水稻生长打下了良好基础。虽然今年梅雨季的降水量较往年偏多,对再生稻的早期生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通过农技人员和生产主体的不懈努力,将灾害损失已降至最低,对产量未造成太大的损失。
  8月13日,在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古田村,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金黄的植株,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头茬稻产量比去年还高一点,按照当前的良好态势,两季产量预计能够突破1000公斤,而且第二季稻米品质更好,订单收购价也更好。”咸宁兴旺家庭农场负责人余佳林说。
  “经专家随机抽取田块实测,我们这里再生稻头季亩产达852.06公斤。”在孝感市孝南区肖港镇官湖村,再生稻种植大户乐武林笑着说,再生稻是一项很好的技术。
  孝感应城市杨河镇杨河社区种植大户艾龙辉说,他今年在高标准农田上种了127亩再生稻,头季稻亩产可达800公斤,预计全年可实现亩产超吨粮,明年将再增加一部分再生稻种植面积。
  粮安天下,良种先行。在黄冈市团风县黄进河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邀请相关专家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流域再生稻产能提升和优质高效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中的课题“再生稻品种鉴选”进行机收测产,结果显示:新品种“亚两优美香新占”头季实测亩产751.9公斤。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游艾青表示,头茬收割后,要加强水肥管理,避免田间长期高湿,做好病虫害预防,确保第二季早生快发、稳产增产。
  为进一步挖掘全省再生稻发展潜力,湖北大力开展“产学研推”联合攻关,推广再生稻适宜品种,积极应用“秧荪1号”等再生稻专用品种,引导推广“稻-再-鸭”复合高效种养模式,定向示范机收再生稻合理增密增穗技术,大面积示范区连续3年两季亩产1000公斤以上,基本实现了产量、品质、效益协同提升。
  8月上旬,荆门市沙洋县、京山市再生稻示范田迎来头茬丰收,经测产验收,高产品种亩产达到704.7公斤,比荆门全市水稻亩均单产高出了近两成。荆门钟祥市银泉硒谷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伍安兵说,通过采取“稻-再-鸭”种养模式,既提高了大米品质,又减少了农药投入。在荆州市公安县章田寺乡报慈村,“稻-再-油”示范基地通过搭配水稻、油菜品种等措施,再生稻头季实收测产每亩734.28公斤,创该县中稻单产历史新高,在不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实现两种三收、粮油兼丰。
  再生稻较双季稻成本投入相对较少,投入产出比高,是提升粮食产量的重要绿色化、轻简化栽培模式。黄见良介绍,按照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再生稻第二季不计入统计面积,有的地方将再生稻还是作为中稻种植面积来上报统计,故实际种植与统计面积有所偏差。因此,湖北省再生稻年实际种植面积比统计面积大,种植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与传统人工收获相比,再生稻头季机收碾压后影响第二季产量等问题需要解决。现在通过全国相关科研人员协同攻关,从品种筛选、栽培管理、机械设备等方面进行改进,使头季机收碾压损失大幅减少,该配套技术已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再生稻项目首席专家彭少兵教授表示,正是构建了一系列机收再生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现在全国机收再生稻面积逐年增加,湖北省机收再生稻推广面积稳中有升,为我国水稻种植结构调整、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附件: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