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三农资讯

甘肃省旱作节水技术扛牢增粮“大旗” 分享到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2024-08-01 字号: 收藏文章

  小麦和玉米间作套种,两种作物,两个滴灌系统,互不干扰,既能节本,又能实现增产增效。日前,位于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的小麦玉米宽幅间作千亩示范片,不禁让参加全国旱作节水增粮技术培训班代表们为之眼前一亮。

  “我们这里小麦是每年3月20日后种植,玉米则是4月20日后种植,两种作物间作套种后,5月份玉米是不需要浇水的,而小麦需要灌溉,所以给玉米灌溉的那套滴灌系统是关闭的,所以只开启小麦的那套滴灌系统,精准灌溉,一点也不浪费水。”金川区双湾镇干部姚吉文介绍,示范片种植面积有1500亩,每亩地块小麦种植面积为0.6亩,玉米为0.4亩。我们采用科学的种植间距,充分发挥边行优势,提高了光能利用率,改善了玉米通风透光环境,在有效提升水肥效率的同时,显著提高果穗结实率、千粒重和容重。

  姚吉文介绍,示范片采用小麦玉米宽幅间作种植技术模式,集成应用了小麦浅埋滴灌、玉米宽窄行、增施有机肥、良种示范、种衣剂应用、统防统治、一喷三防等技术,打破了传统种植模式的单一性,播种、收获等全程机械化,实现了节水、节肥、节本、节种、增产的“四节一增”的效果,预计亩均实现节水35%、节肥10%、节种20%、省工10%、增产20%,小麦每亩可增产70公斤,玉米可亩增产250公斤,亩均增收400—500元。

  “金川区已实现河灌区高效节水及高标准农田全覆盖。”金川区有关负责同志介绍,金川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水资源十分短缺,近年来,金川区持续加快项目建设,狠抓高效节水,深化综合管理,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促进高效节水灌溉、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扎实推进全区高效节水农业向纵深发展。金川区积极指导农户科学合理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推广玉米蔬菜膜下滴灌、玉米密植栽培、小麦浅埋滴灌微垄沟播后茬复种、小麦玉米宽幅间作水肥一体化等节水增粮技术模式,通过集成应用水肥分控、精准导航等新技术,实现农艺和农机融合,挖掘农田节水潜力,全区基本实现了高效节水技术措施全覆盖,全面提升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在大力推广农田节水技术,推进灌溉工程建设,强化工程节水,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广农艺节水的同时,金川区还积极探索农作物智能化管理、智慧化灌溉,着力促进科学用水节水。

  记者在位于金川区双湾镇古城村的农业智慧灌溉高效节水示范基地采访时看到,基地的精准灌溉系统囊括了“ET智能与人工决策”“本轮灌溉与实时作业”“阀及配肥设置”“设备工况”“今日实时降雨量”“墒情监测网”等多项内容。金川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张婷介绍,基地配套了数字化、智慧化、实用化智慧灌溉系统,安装了智能过滤系统、智能施肥系统、灌溉恒压系统等设施设备以及电磁阀智能控制单元、气象系统、虫情测报站,架设墒情监测站及苗情可视化系统,建成了物联网现场智能控制室及配套数据平台,集成推广全生育期精准调控技术,在多农户地块、多作物混合种植条件下实现智慧节水、精确配水、精准施肥的目标。通过应用智慧灌溉技术,显著提升水肥精准度,经测算,小麦收获后亩均用水量352.86立方米,较大水漫灌节水45%-60%,较常规节水灌溉节水15.9%,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既能节本,又能有效提升粮食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金川区在旱作节水技术上的探索和实践,只是甘肃近年来大力推广应用旱作节水增粮技术的一个生动剪影。

  甘肃是我国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先行者。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常宏说,甘肃7814万亩耕地中,旱地占到了72%。全省年平均降雨278毫米,人均占有量仅1100立方米左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农业亩均水资源量为400立方米左右,为全国的1/4,水资源短缺曾一度是甘肃农业发展的最大的“瓶颈”。经过多年探索,甘肃创新探索出了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灌区膜下滴灌、垄膜沟灌、浅埋滴灌等技术,集成了河西走廊及沿黄灌溉区以“节”水、中东部旱作区以“集”水、南部高寒阴湿区以“截”水为主的甘肃旱作节水技术体系,为全省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正如人们在金川区看到的一样,坚持探索创新,是甘肃持续提升旱作农业节水增粮技术水平的秘诀。”甘肃省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总站党委书记、站长郭世乾说,近年来,甘肃不断强化技术创新,探索出“引水上山”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实现了“水肥减半、产量翻番、旱涝保收”的显著效果,达到较常规种植亩增产2175kg、增收1255元,为旱作区现代农业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探索出小麦浅埋滴灌微垄沟播水肥一体化后茬复种技术模式,取得“三节”“三抗”“三增”良好效果,实现了“一地两茬三保”,亩可增产70㎏以上、节本增收200元以上;探索创新物联网智能控制、软体水窖集雨补灌、风光储能集雨补灌等技术模式,有效解决了节水农业发展技术难题。与此同时,甘肃着力强化抓点示范和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农田高效节水技术,为全省节水增粮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附件: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