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三农资讯

严防病虫“灾后灾”湖北省发布洪涝灾后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控工作提示 分享到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2024-07-09 字号: 收藏文章

  入梅以来,湖北省鄂东、江汉平原南部遭遇多轮强降雨天气,有利于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草地贪夜蛾等迁飞型害虫的降落和迁入。低洼地区农田被淹,病原菌随洪水漂流扩散,作物受灾后抵抗力下降,有利于细菌、真菌等病原菌滋生侵染。而暴雨过后的高温高湿天气,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病虫发生危害,流行性病害、迁飞性害虫、钻蛀类害虫重发风险较大。
  省植保总站介绍,秋粮作物上,“两迁”害虫、水稻纹枯病将加重发生,稻瘟病在感病品种和常发区偏重流行,特别是再生稻穗颈瘟流行风险极大,受淹区或低洼区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细菌性条斑病将加重发生。草地贪夜蛾和玉米螟在夏玉米上将加重发生,玉米纹枯病、玉米茎腐病等病害将加重流行。
  柑橘上,柑橘溃疡病、疮痂病、砂皮病、炭疽病等病害流行将加快。
  蔬菜上,瓜类和茄科蔬菜疫病、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茄果类青枯病和瓜类枯萎病将加重发生。
  当前,正是水稻“两迁”害虫、细菌性病害“抓早治小”控制源头的关键时期。7月4日,我省发布洪涝灾后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控工作提示,提醒各地在开展抗击洪涝灾害和推进灾后复产的同时,务必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防控工作,严防病虫“灾后灾”的发生。
  提示要求,各级植保机构要及时向当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及党委政府汇报受灾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认真宣传贯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及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属地负责、分类管理、科技支撑、绿色防控,层层压实责任,切实防止重大病虫扩散流行为害,减损促增产,争取有灾不减产。
  要加大病虫监测调查力度和频次,加强面上普查,关注重大病虫发生态势,科学开展会商分析,尤其是受淹后的农作物病虫发生情况,有大发生、大流行的苗头,立即上报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村组大喇叭、微信群、短信、明白纸等有效工具和渠道,及时发布病虫发生预警和防控技术措施,指导农民科学防控。
  最为关键的是务必加强技术指导。各地根据受灾情况,依托省市县各级组建的指导专家组,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及时防涝排渍和科学防病治虫。淹后恢复的农田,及时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和氨基寡糖素、芸薹素内酯等免疫诱抗剂或生长调节剂,提高植株抗逆耐害能力。
  对于晚熟早稻、早插中稻,当稻飞虱百丛虫量达到1000头时,抢晴选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球孢白僵菌、醚菊酯、吡蚜酮、烯啶虫胺、呋虫胺、三氟苯嘧啶等药剂及时防治。稻纵卷叶螟卷叶或束叶尖达到60个/百丛时,选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等微生物制剂防治。对于淹水后中稻,要及时喷施噻唑锌或噻霉酮等药剂,预防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细菌性病害发生。
  当田间出现叶瘟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及时选用吡唑醚菌酯、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含量应在75%以上)、稻瘟灵(40%以上)、嘧菌酯(25%以上)、丙环•咪鲜胺、肟菌•戊唑醇、春雷•三环唑、咪铜•氟环唑等药剂进行防治,并兼防水稻纹枯病。
  对于晚稻秧田,要加强管理,移栽前1-3天选用内吸性强、持效期长的药剂,带药移栽,预防稻叶瘟、稻蓟马、稻飞虱和叶蝉及其传播的病毒病。
  对于夏玉米,要在排涝除湿、中耕松土的基础上,重点防治玉米纹枯病、大小斑病、茎基腐病、穗腐病等病害。防治药剂可选择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A等生物药剂,或使用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肟菌•戊唑醇、烯唑醇等化学药剂。同时,应混用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如春雷霉素、中生菌素、噻霉酮、噻唑锌等。对于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等害虫,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等药剂实施达标防治。
  对于大豆,重点防治大豆根腐病、菌核病、锈病等病害。尤其是倒伏的大豆地块,选用菌核净、咯菌腈、丙环唑等药剂及时预防。低洼地区同时也应混用春雷霉素、噻霉酮、噻唑锌等防治细菌性病害。此外,灾后大豆长势弱、持续高温等易引起大豆症青,需喷施叶面肥或免疫诱抗剂预防,同时混配噻虫胺、呋虫胺等药剂防治点蜂缘蝽、飞虱、蓟马等介质害虫。
  蔬菜和果树根据田间病虫发生实际,及时选用对路药剂进行防控。
  同时,各地用好中央重大病虫防治资金,积极争取救灾资金、其他重大项目和本级财政资金支持,全力做好灾后流行性病害、“两迁”害虫、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应急防控所需药剂、药械和燃油等物资保障。充分发挥专业化服务组织快速、高效、专业的作业特点,组织专业化服务组织积极参与灾后病虫害应急处置,用植保无人机等先进药械开展统防统治。


附件: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