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三农资讯

科技创新团队把科技兴农的“火种”播撒在甘肃通渭的广袤田野上 分享到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2022-09-01 字号: 收藏文章

  “成立科技创新团队,可以形成合力,更好地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给全县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甘肃省通渭县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陈晓文说

  立秋之后,凉意将至。在甘肃省通渭县襄南镇东坪村,一块占地两亩多的试验田里,通渭县农技中心的两位工作人员正忙着查看大豆、玉米的长势情况。

  在田间地头深耕 谋科技兴农新路 

  “1、2、3、4……28,这一株大豆结荚少,我们再数一数其他的”,眼下正是大豆生长的鼓粒期,豆荚里的籽粒开始逐渐饱满膨大,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试验田里,通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张蓉戴着一顶遮阳帽,手扶一株大豆正在数结荚情况。

  今年2月份,通渭县农技中心选出11位骨干工作人员成立了通渭县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创新团队(以下简称“科技创新团队”),这11人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十多年,专业涉及植保、土壤肥料、园艺、种子、遗传育种等,成员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科技创新团队的其中一员,张蓉在这个团队中负责旱作农业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及其栽培技术的筛选和优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试验是团队成立以来,他负责的重要项目之一。

  “这个试验选取的玉米品种是‘华美一号’,大豆品种有陇中黄601、陇中黄602等6个品种,依托的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采取‘4+2’模式:玉米四行,大豆两行。”张蓉介绍,该试验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品种筛选试验,目的是筛选出大豆的最佳品种在全县进行推广,有效提升土地效率和粮食产量,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目标。目前,试验已经进行了四个月,虽然今年雨水偏少,但试验田里的大豆整体长势还不错。

  “任何一个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要经过三步走,首先是试验田试验、其次是小范围示范、最后经过三年示范之后,才可以大面积推广。”在试验田里,张蓉说道,他理解的农技推广是一个缓慢的、分步骤的过程。

  在旱作农业上,麦收完的土地一直处于闲置的状态,针对存在的这一现实情况,今年该团队试验了新的栽培模式:小麦茬蔬菜复种高效栽培技术。“在旧店子村试验田和有条件的地方,将麦收地进行耕翻,再复种一茬蔬菜,这样土地不闲置,可以产出一茬短生育期的蔬菜。”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师增胜说,农技中心试验田的小麦收获后,在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他们对地进行了及时翻耕,准备试种卷心白菜和绿头萝卜等短生育期的蔬菜,通过试种想要大面积推广复种模式,有效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值,在保障粮食和蔬菜生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老百姓的经济收益。

  科学增产增收 绿色有效防控 

  从测土配方施肥到科学绿色防控,在这个团队,每个人对自己专攻的领域都有很深的认识。

  通渭县农技中心耕保站站长孙长红也是该团队中的一员,他说,在工作中他们发现,各乡镇普遍存在老百姓盲目施肥导致的土壤板结严重、产量下降、品质下降等问题,他希望在团队中通过科学配方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在具体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中,孙长红介绍,他们会从全县各个乡镇不同的土壤类型上取土,对土样进行化验,通过化验数据,再对照“3414”试验标准,对不同作物上试验出来的结果进行校正,形成化肥配比比例合理的施肥配方,再以配方施肥建议卡的形式发放给农户,让全县的老百姓知道如何科学施肥。“从事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就像是大夫给病人看病取药一样,只不过我们是给庄稼、土地看病制定配方,我希望可以在土壤化验和配方肥研究、推广上做更多的工作,通过团队推广让全县更多老百姓可以科学使用化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孙长红说。

  而对于该团队成员杨子梅来说,如何进行病虫害绿色防控是她关注的议题。“在防控上,提倡绿色防控,绿色防控其实就是人类、农作物、生态环境、病虫害处于一种有效和谐、安全、科学的状态。”据介绍,她长期以来在农技植保部门工作,和同事常去各个乡镇,在田间地头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动态监测,对有必要防治的农作物病虫害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及时提供农技服务,让大家去防治。

  将科技育种扎根在通渭大地上 

  作为科技创新团队的带头人,陈晓文谈及团队成立的初衷时说,针对县域内旱作雨养种植模式常年存在干旱缺水、土壤贫瘠、病虫害严重、产量低而不稳等问题,希望通过团队协作,发挥团队成员作用,通过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通渭种植的抗旱、抗病、适宜性广的新品种和新技术。

  “我们团队针对县里小麦、玉米、马铃薯等旱作农业作物,在覆盖保墒和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与示范,新品种引进试验、推广以及新技术集成示范上做了一些工作。”陈晓文说,近几年农技中心不断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粮食作物新优品种,筛选出了一批适宜全县推广的小麦、玉米、马铃薯优良品种,其中,筛选出的“兰大211”新品种,在今年的测产过程当中,发现每亩能够达到400多公斤,同时试验的秸秆带状栽培技术,比常规露地栽培每亩要提高50公斤,而下一步,他们将在全县冬小麦适宜区进行大面积推广。

  据了解,近五年来,团队成员所在的县农技中心共开展粮食作物试验示范100余项,引进筛选出适宜通渭县种植的优质高产玉米、马铃薯和小麦品种20多个,在栽培技术集成创新模式与推广应用方面,集成的“旱地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创新模式与推广应用”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县域马铃薯产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集成的“旱地秸秆带状覆盖冬小麦种植技术”在全县推广应用,为全县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团队成员们参与完成了省部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4项、县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33篇,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8项,这些显著的成绩既为团队接下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也让他们更有信心在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上做出更多的贡献。

  “培育的新品种产量高,老百姓问你这是什么品种,给他换几亩当种子的时候,看老百姓很高兴,大家都愿意种,我的心情也非常愉快,觉得从事农技推广事业很有意义。”作为团队成员的张蓉说,身为农技人是在和“三农”打交道,工作的成就感既来自于从上百个试验品种中找出适合本地种植的新品种,也来自于将新的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到老百姓的地里。

  试验田里的“常驻者”,田间地头的“技术专家”,这是一群贴近土地的农技人,是一支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技团队,是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动人故事的人。说起从事农技推广的感受时,他们说:“说实话,农技推广是一个苦活累活,但是干了这一行,有付出、有成绩、更有成就。”



附件: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