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历经史上最长“猪周期”后,农业农村部正着手通过“稳固基础生产能力”实施生猪产业调控。
9月23日,农业农村部印发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下称《方案》)指出,近几轮“猪周期”波动表明,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必须以稳固的基础产能作为支撑。
2009年以来,中国生猪生产和猪肉市场供应共发生4次较大波动(平均3年一次),价格大幅上涨的起因均为前期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到正常水平的95%以下。
正是意识到能繁母猪在生猪生产的基础和市场供应中扮演着“总开关”的作用,《方案》从生产环节着手,建立以稳定能繁母猪存栏量为目标的生猪产能调控机制。
《方案》提到,在“十四五”期间,参照正常年份5500万吨全国猪肉产量,设定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稳定在4100万头左右,最低保有量不低于3700万头”的调控目标。
稳定能繁母猪的存栏量是本轮调控的新特点,对稳定今后的生猪产能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研究总监林国发称,只要母猪稳定合理水平,即使大猪阶段性供应偏紧,也能在3~6个月左右得到抚平。再往上一层就是祖代种猪,之所以非洲猪瘟带来猪价长时间处于高位,就在于疫情导致祖代种猪产能去化严重。
今年以来,虽然猪价在7月第四周有过一波短暂的反弹行情,但仍然不改猪价“跌跌不休”的整体态势。
截至9月23日,全国猪价11.58元/公斤。相比今年1月中旬全国猪价的37.0元/公斤,已经下跌将近70%。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解释称,供给增加、消费低迷,导致生猪和猪肉价格再次连续回落。
林国发称,2021年前三季度猪价暴跌,部分原因在于养殖主体不信任相关数据,不断压栏,牛猪比例高、体重大。同等出栏数量,猪肉供应至少增加2成(2季度甚至达到增加3成)。
为有效应对生猪市场波动日益复杂的新挑战、防止生产大起大落,《方案》提出了以“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的核心调控指标。同时,细化“三抓两保”(抓产销大省、养殖大县、养殖大场,保能繁母猪存栏量底线、保规模猪场数量底线)任务。
业内认为,本轮超长“猪周期”让主管部门认识到“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的必要性,而“三抓两保”正是重要抓手。
林国发称,生产大省决定生猪产能变化,销区需求变化反映猪肉需求真实情况。因此,主管部门要抓住重点,按照地区抓养殖大县、养殖大场,消费主要监测主销区。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