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饲养业资讯

猪周期步入下行通道 5月份多家生猪养殖公司卖的多却赚的少 分享到 来源:搜猪网 发布:2021-06-17 字号: 收藏文章

  “猪周期”步入下行区间。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畜肉类价格下降11.3%,其中猪肉价格下降23.8%。6月上旬与5月下旬相比,生猪(外三元)比上期价格下跌2元/千克,价格为15.8元/千克,跌幅达11.2%。

  期货市场上,截至6月16日,生猪2109合约收于18970元/吨,较1月初跌去近36%。

  在此背景下,华南不少生猪养殖公司收入增速低于生猪销售数量增速。

  生猪销售价格下滑

  6月15日,罗牛山公告,5月份销售生猪3.37万头,销售收入8587.92万元,环比变动分别为12.01%、5.36%,同比变动分别为235.75%、103.47%。从增速来看,收入增速不到生猪销售数量增速的一半。

  累计数据方面,1-5月,罗牛山累计销售生猪14.30万头,同比增长323.25%;累计销售收入4.27亿元,同比增长153.15%,收入增速同样大幅慢于销售数量增速。

  在此背后,猪价下行是主要原因。《证券日报》记者梳理罗牛山2017年10月以来单月生猪销售数据发现,公司生猪销售价格大致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趋势。自2019年下半年起,在“超级猪周期”的影响下,罗牛山生猪销售单价曾快速飙升,在2020年2月达到顶峰,为6192.83元/头,此后步入下降通道,至2020年12月跌至3044.65元/头。

  进入2021年,罗牛山的生猪销售价格继续下降,从1月份的3112.25元/头下降至5月份的2548.34元/头,较去年高峰时期跌去近六成。

  罗牛山的情况不是个例。根据温氏股份6月7日公布的业绩数据,其5月份销售肉猪95.67万头(含毛猪和鲜品)、收入21.58亿元,环比变动分别为53.71%、33.54%,同比变动分别为6.23%、-37.79%,收入增速低于销售数量增速。从价格来看,温氏股份5月份毛猪销售均价18.26元/公斤,环比降低16.81%,同比降低38.33%,处于下降的趋势中。

  另外据公告,金新农5月份生猪销量合计6.53万头,销售收入合计1.75亿元,生猪销售均价25.41元/公斤,三者环比变动分别为-29.42%、-33.38%和-27.80%,同比变动分别为48.73%、44.44%和-49.88%,收入增速同样低于销售数量增速,并且价格下滑较为明显;东瑞股份5月份商品猪销售均价29.99元/公斤,环比下降12.77%;广弘控股5月份生猪销售均价44.70元/公斤,环比下降28.1%。

  供应增加是主要原因之一

  “生猪出栏量和猪肉进口持续增加、叠加商业冻品持续投放市场和鲜肉消费低迷,使得猪价持续回落。”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1-5月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同比增40%,1-4月猪肉进口159万吨,同比增18%。同时牛肉和禽肉进口量分别增加19%和20%,冻品投放市场和其他肉类供给充裕导致国内鲜猪肉消费需求滑落。

  朱增勇还表示,压栏肥猪大量上市冲击标猪价格也部分程度导致猪价超跌。超大猪价格偏低,冲击生猪市场导致价格跌幅较大。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也认为供应量增加是生猪价格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猪肉价格下降主要还是生猪产能的快速释放带来的供应增加,以及消费淡季到来和进口冲击影响造成的。”柏文喜说,“猪肉价格下降是近年来猪肉价格高企之下的合理回归,可以促进生猪产能的恢复和猪肉价格的合理回调,有利于肉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面临下行的猪价,上市公司应当如何面对?对此,柏文喜认为,对于生猪养殖公司而言,可能需要改变目前的生产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采用成本控制能力、防疫控制能力更强的自繁自养模式,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垂直整合的程度,在消化和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自身产业链的稳定性来降低公司运营风险,同时还应通过行业协会呼吁国家层面适当控制猪肉进口的数量与规模以维护国内肉猪产业的有序发展。

  朱增勇认为:“上市企业扩张步伐将放缓,企业管理重点将更快向降低生产成本、提质增效转变,部分企业或将加大养殖研发投入以及下游产品流通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生猪价格下降,但大部分生猪养殖上市公司的出栏量依旧非常可观且处于正向增长的过程中,未来行业集中度或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国肉猪养殖行业集中度较低,养殖户都以小散为主。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全国生猪出栏5.27亿头,其中13家上市猪企共出栏5550.45万头,仅占据市场份额10.53%。

  “规模化养殖比重未来将会继续稳步提升。行业集中度升高将提高养殖门槛,显著提升养殖场生物安全意识和水平,改进行业整体生产效率;其次也能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加速屠宰加工有效融合,促进产业分工协作;第三也有助于提升未来生产稳定性。”朱增勇表示。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之声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