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饲养业资讯

非洲猪瘟弱毒株的临床演化及特点 分享到 来源:搜猪网 发布:2021-03-18 字号: 收藏文章

  一、我国非洲猪瘟临床弱毒株的鉴定

  2021年2月24日哈兽研关于非洲猪瘟自然变异弱毒株的文章在线预发表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上,首次揭示了我国临床中存在自然变异弱毒株的现实。

  二、非瘟弱毒株的临床演化及特点

  2021年3月4日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的戈胜强老师及其同事给我们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域非洲猪瘟自然弱毒株的演化进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能否对当前我国非瘟弱毒的防控提供什么参考。

  2.1 2007年之前非洲、西欧和南美洲ASFV自然弱毒株临床演化及特点

  因为非洲猪瘟在猪群反复传代,产生了自然变异弱毒株。1975年,在非洲第一次报道了无临床症状的低致病力毒株(Lillie-148毒株)。在1979-1985年也分离到有临床症状,会造成一定比例死亡的中毒力毒株。ASF在非洲部分国家已经成为地方流行性疾病,死亡率50%-60%。

  1960,ASF传入西班牙,死亡率100%。3-4年后,出现亚临床和潜伏感染猪,至80年代死亡率降到2%-3%,甚至出现无临床症状感染猪只。

  葡萄牙情况类似。1960首发,之后出现弱毒力毒株,可能与其使用疫苗相关。1968年,从慢性感染猪只中分离到NHV(NH/P68)毒株,1988年从猪场中的钝缘蜱分离到OURT88/3、 OURT88/4 和 OUR T88/5 等毒株。NH/P68和OURT88/3被广泛地运用于疫苗研究,因此值得警惕。

  之后ASF在欧洲肆虐,但是流行的毒株中很多为弱毒力毒株。导致防控该病的形势更加严峻和复杂。

  2.2 2007年之后东欧、中欧ASFV自然弱毒株临床演化及特点

  截至 2007 年,欧洲绝大多数国家已成功根除ASF(除意大利撒丁岛)。

  2007年欧亚大陆的格鲁吉亚首次报道ASF疫情。之后再东欧和中欧传播。格鲁吉亚分离到Georgia 2007/1毒株,我国的流行的ASFV II型毒株与该毒株高度相似(同源)。该毒株为强毒力毒株,病死率接近100%。

  俄罗斯发现2013-2018年分离的ASFV毒株中存在弱毒力毒株,病死率为50.0%左右的Lipetsk 12/16,且强毒攻毒后猪只全部存活。

  野猪中分离的毒株毒力更低,感染后病程更长。从爱沙尼亚 Ida-Viru 郡(东北方向)野猪中分离的ASFV-Estonia 株为减毒毒株,该毒株在5’端缺失14560bp。2017年从拉脱维亚野猪中分离到自然弱毒株Lv17/WB/Rie1。

  但是目前该地区很少有家猪中分离自然变异弱毒力毒株的报道。

  三、我国ASFV 自然弱毒株临床演化及特点

  我国家猪群中,非瘟疫情呈现出死亡率下降、临床症状不典型的临床特征,以及分离到无红细胞吸附活性的“自然变异株”的情况。

  一方面文献报道了自然缺失的情况,另外一方面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严厉打击非洲猪瘟假疫苗有关违法行为的通知农办牧〔2021〕14号】的通知,表明,当前我国ASF疫情情况十分严峻:

  ① 野毒株案例还是有报道;

  ② 自然变异弱毒株有一定多样性;

  ③ 存在假疫苗的情况。

  目前存在的假疫苗主要是缺失的MGF和CD2v等相关基因,农业农村部也有推荐的检测和判定方案(如下表)。但是自然变异弱毒株的变化特点多样,需要结合重点基因测序甚至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但可通过临床特点进行初步的判定。

  我国的ASF防控任重道远,要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的领导部署,控制好源头,提高产业行业的认知和落实能力,开展大排查,加强鉴别诊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严厉处罚,积极宣传教育,建立完善投诉举报处置机制。

  资于往昔,鉴于当代(资治通鉴),国外的非瘟净化防控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ASF净化处置蓝本,同时,西班牙弱毒苗的使用也使当时西班牙生猪从业者痛苦不堪。这些西班牙的生猪产业人员痛定思痛,下决心净化ASF的道路值得我们深思。

  我国千万不能重蹈覆辙,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延伸:西班牙生猪从业人员来不及为自己使用非瘟弱毒苗而哀叹,只好让我国生猪从业人员为他们哀叹;我国生猪从业人员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为鉴戒,那么又要再让后世的人为我国生猪从业人员哀叹了。)。

  做好生物安全,提升猪群整体健康,以非瘟净化为目标,还养猪人一个天下无非瘟的干净之地。

  文章来源: 武侠情感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