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三农资讯

民和:南垣村藏族妇女“指尖”上传承多彩的民族记忆 分享到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2020-11-24 字号: 收藏文章

  地处青海东部门户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县,这里有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而刺绣文化便是传承民族记忆的一个有效载体。

  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南垣村,一代代勤劳朴实的藏族妇女们,用指尖上的绣技传承着民族的藏绣文化魅力,守护着民族的多彩记忆。

  11月20日下午,南垣村的古城垣上,外面的天气有些冷,稀稀疏疏的雪花在天空飘舞。走进当地的藏绣“达人”张卓玛家,火炉里散发的热度,让整个屋内充满暖意。

  在煨热的土炕上,张卓玛和邻里的2名藏家妇女做着手里的针线活,炕中央的方桌上摆满了做好的绣品和彩线,时不时还交流一下绣功。

  绣娘张卓玛展示自己的精美绣品

  据张卓玛介绍,她从16岁就开始跟着奶奶学习藏绣技能,等到20岁出嫁时,她的藏式婚服上的刺绣饰品都是她亲手一针一线绣出来的。

  时值今年,张卓玛已经50岁了,儿子儿媳每年外出打工,她一边搭理着家里农活,一边照顾着刚入学的小孙子,闲暇时间便静心做绣品。

  三十多年来的勤学勤练,张卓玛的指尖绣功算不上炉火纯青,但在当地已经是数一数二的藏绣“达人”。

  为了给家里填补一些零花钱,从10年前开始,张卓玛便念起了藏绣“生意经”。据张卓玛介绍,一年能卖出去3套藏服刺绣饰品,每套藏绣饰品价格卖到8000元左右。

  对于张卓玛而言,因为三十多年的指尖坚守,她对从先辈们手里承接下来的藏绣“针线活”有着太深的情感,她不想让这个多彩的民族文化在自己的手里断了层。她说,她要把这个指尖手艺教给儿媳妇学,她也希望南垣村的藏绣文化一代一代传承延续下去。

  绣娘白三姐正在做“针线活”,丈夫在旁陪伴

  和张卓玛一样,南垣村的白三姐也是村里的藏绣“达人”。11月20日下午,采访人员走进白三姐家,映入眼帘的是一栋二层“小别墅”,屋里屋外收拾的整洁有序、干净明亮。客厅的沙发上摆放着几件绣品和彩线,白三姐娴熟地做着手里的“针线活”,一旁的丈夫祁永贵一边喝着茶水,一边打量着妻子穿针引线的娴熟绣技,时不时还拉上几句家常、聊上几句开心话,屋内的空气里弥漫着幸福的生活气息。

  聊起手中的藏绣针线活,白三姐笑着说,她以前也不会藏绣技术,多年前儿子结婚,给女方送的婚服上的一些饰品都是婆婆做。后来婆婆去世后,为了不让婆婆的“针线活”从她手里失传,白三姐便狠下心来学习刺绣技能。

  白三姐说,那时候家里生活条件并不好,如何把日子过好是大事情,所以没心思、也没时间整天待在家里安心学刺绣。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无论是外出打工,还是家里农忙,一有闲暇空隙,她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抓紧时间绣几针。

  绣娘白三姐整理自己的绣品

  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不懈追求,白三姐的绣技突飞猛进,她现在已经能绣出精美绣品,去年还卖出了几件绣品,带来了一两千元的收入。一两千的收入并不算多,但对于白三姐来说,这是对她绣功技艺的一种肯定,也是让自己的绣品走出去的一个良好开端。

  一花独放不成锦,百花齐放满园春。对于南垣村的藏绣“针线活”而言,一些年长的绣娘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受家人的影响,开始拿起了绣花针,掌握了绣制图、传统针法等技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南垣村的民间刺绣目前依然只停留在自己家庭使用以及亲友间相互馈赠的层面上,尽管也有零星的经济效益,但并没有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的产业。

  如何保护中发展,传承中弘扬。有着军旅经历的南垣村村民杨琪明对全村刺绣文化及绣娘情况调研了解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成立了以南垣村藏绣文化为主的青绣作坊——民和县启明青绣作坊。

  杨琪明表示,下一步他将积极争取文化部门的支持,加大绣娘培训力度,让南垣村的藏绣产品走出“闺阁”,走向市场,在传承保护中把民族藏绣文化弘扬好、发展好。

  民和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白香青表示,目前,南垣村的青绣作坊已纳入全县青绣工坊资源调查对象,下一步将在项目争取、参展推介、绣娘培训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将全县“青绣”打造成为展示我县非遗保护成果、弘扬刺绣核心技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文旅发展的特色产业。

  青绣作坊的成立,只是一个好的开端,南垣村的藏绣文化真正走出“闺阁”,后面路上还需有更多的努力……



附件: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