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深加工资讯

云南:保险护航“甜蜜事业” 分享到 来源:转载 作者:焦阳 发布:2013-10-24 字号: 收藏文章

    随着甘蔗被纳入中央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蔗农也将会得到更多财政保费补贴,享受到保险带来的更大保障。
    作为一项支农惠农的政策性保险——甘蔗保险,为农民种植甘蔗因灾害事故造成的重大损失提供了保障。
    业内人士称,食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在世界市场15种农副产品中,食糖也是价格波动最大的农产品之一。因此,稳定食糖价格及保障生产食糖主原料甘蔗的种植,一直受到各国政府的特别关注。
    在我国,随着甘蔗被纳入中央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蔗农也将会得到更多财政保费补贴,享受到保险带来的更大保障。
    云南作为我国第二大甘蔗种植省份,其种植面积已达500余万亩,总产量近2200万吨,甘蔗的种植对云南国民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
    临沧模式
    在云南,甘蔗种植主要分布于德宏、临沧、保山、思茅、红河、西双版纳、玉溪等地州(市)。
    “目前,全省拥有机制白糖生产线87条,日处理能力14.23万吨,拥有3.3万行业员工,覆盖蔗农600多万人,基本形成了以怒江、伊洛瓦底江、澜沧江、红河及南盘江等低热河谷地区为主的蔗糖产业布局和集原料(甘蔗)种植、科研、加工、贸易、教育和设备制造等相互配套的、完善的产业体系。” 云南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说。
    该工作人员还表示,“十五”期间,“滇西南双高甘蔗”以良好的生产资源条件、雄厚的产业基础和较强的竞争优势进入我国11大优势农产品35个产业带发展规划。“多年来,蔗糖产业为云南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一五’以来,甘蔗产值已突破100亿元。”
    不言而喻,产值与当地政策及保障机制是密不可分的。
    “自2008年开始,云南保监局、云南省财政厅、省农业厅、制糖企业、人保公司等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保障适度、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创新工作机制,在临沧、西双版纳、德宏等地推动甘蔗保险试点工作,特别是形成了有当地特点的甘蔗保险‘临沧模式’。”云南保监局产险处工作人员说。
    提及“临沧模式”,该工作人员称,临沧作为云南甘蔗的主产区,常年甘蔗种植面积150余万亩,占全省甘蔗种植总面积的近1/3。
    然而,由于该市处于自然灾害的高发区,全市70%以上甘蔗种植在依靠自然降雨的旱坡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加之雨量分布不均,干旱、霜冻、火灾等灾害使蔗农易遭受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临沧甘蔗产业发展。
    2008/2009年,临沧开始启动甘蔗保险试点项目,当年承保甘蔗种植面积28万亩,保费收入714万元;之后各年度不断扩大试点范围,2012年承保面积达到150万亩,基本实现了全市范围内甘蔗种植保险全覆盖,从而真正保证了蔗农的收益,间接推动了糖业的发展。
        制度潜行
    由于保险机制的介入,有效分散补偿了蔗农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农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也在逐年提高。
    据统计,云南甘蔗面积占经济作物总面积的20%,实现的产值却占经济作物总产值的30%以上,省内有38个县市(如耿马、永德、盈江、潞西、昌宁、澜沧、勐海等)甘蔗产值占农业产值的30%以上,蔗糖税利占当地财政收入的35-78%;“十五”以来,240万贫困人口靠种蔗脱贫致富。
    “2013年甘蔗总投保面积更是达到280万亩,占甘蔗种植面积的52%。如此高的投保率,是与保险的保障机制分不开的。”人保财险云南分公司销售人员姚先生说,首先从甘蔗保险的分类上,它分为基本险和附加险。
    其中基本险范围包括:火灾和地震造成的损失,因洪水渍涝、山体滑坡、泥石流造成甘蔗中毁、掩埋的损失,暴风、龙卷风造成的损失和新植蔗旱灾损失。附加险包括霜(冰)冻保险责任和旱灾保险责任。
    其次是保障额度,每亩基本保险金额为300元,附加霜(冰)冻保险金额300元,附加旱灾保险金额150元,基本险责任费率为2%,附加霜(冰)冻责任费率为4%,附加旱灾责任费率为5%。其中,每亩25.5元的保险费是由省、州、县(市)财政,制糖企业和农户共同承担(省级财政承担45%,州(市)级财政承担5%,县(市)财政承担10%,制糖企业承担20%,种植户承担20%)。
    “事实上,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分担机制,具有专业性、效率高的优势。借助保险机制这一专业化、高效率的风险管理手段,有利于较好地化解甘蔗种植风险,减小财政支出的波动性,建立甘蔗灾害补偿的长效机制,从而稳定甘蔗种植和保护蔗农的利益。”云南保监局上述人员说。
    除了从政策连续性上保障开展甘蔗保险外,该人员还表示,要借鉴国际农业保险实践的最新成果,创新保险产品,进一步提高甘蔗保险保障成效和服务水平,如加快研究开展甘蔗价格指数保险和天气指数保险,稳步推进甘蔗生产上下游产业保险等。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