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新品种 质优产量高
6月4日,庆阳黄土大塬上,处处麦浪翻滚,一片丰收景象。
观摩团首先来到西峰区肖金镇“晚播逆境下旱地冬小麦新品种筛选示范基地”。一片金黄色麦浪随风连绵起伏,一股麦香扑面而来,麦穗饱满,放眼望去“肖金千亩陇鉴110小麦种子繁育基地”标语格外醒目。
“这里就是陇鉴110、宁麦9号、陇鉴117、兰天58、陇鉴115、陇鉴116等抗寒抗旱优质冬小麦新品种千亩展示田,在去年播期推迟近20多天的条件下,亩产可达到270公斤。”省农科院镇原试验站研究员李兴茂介绍,尽管去年播期推迟,但这些品种抗寒性强、分蘖成穗能力强,经测试亩穗数23万株,穗粒数37粒,千粒重38克。
之后,观摩团来到镇原县屯字镇马堡村观摩“抗逆优质冬小麦新品种示范田”。
镇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马之杰介绍,这是省农科院帮助建设的旱地冬小麦雨水高效利用千亩示范点之一。集中展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陇鉴110、陇鉴111等新品种,特别是陇鉴117红芒、籽粒红色、硬质强筋。今年镇原县4000多亩陇鉴小麦繁育基地,预计平均每亩250公斤,将保障陇东100万公斤优良种子供给。
在省农科院“旱地小麦新品种选育基地”,数以千计的优异种质资源性状差异明显,新组配和鉴定出的一批新品系抗旱增产效果显著,最新繁育的陇鉴系列冬小麦新品种长势良好,种子纯度高。
省农科院镇原试验站站长赵刚告诉记者,选育应用的18个陇鉴冬小麦新品种,使陇东小麦实现了6次更新换代,夯实了口粮自给的根基。
新技术 旱塬变良田
好品种还需好技术,良种配良法。抗旱节水增粮新技术支撑着陇东旱地粮食年年丰收。
在镇原县屯字镇马堡村冬小麦示范点,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副所长李尚中介绍,这是去年玉米收后的晚播冬小麦,加之播种时恰遇连阴雨影响,播期明显推迟。“我们采取玉米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增加播量保群体、越冬前镇压保墒,返青时增施化肥促壮苗、灌浆时喷施叶面肥增粒重等技术,预计亩产可达到300公斤。这一技术为玉米机械粒收技术扩大带来的大面积晚播冬小麦增产丰产提供了支撑。”
在镇原试验站一块玉米田间,省农科院副院长樊廷录弯腰抓起一把地膜说:“全生物降解地膜可代替常规膜解决地膜残留污染,采用降解膜双垄沟覆膜穴播种肥深施机一体化作业、北斗导航精准作业、V型沟减膜聚水保墒、种植耐密品种、适水增密等技术,实现了覆盖集雨抗旱、适水密植增产、绿色节本增效的抗旱节水增粮目标。”
“旱地冬小麦高产与多保蓄雨水关系十分密切。”赵刚说,镇原县上肖南李大面积高产示范田,前茬玉米收获后不揭地膜能多保蓄有效水30-40毫米。直接在膜上穴播,示范的千亩陇鉴110亩穗数可达到38万穗、穗粒数接近40粒,预计亩产超过400公斤。
新陇东 粮仓更丰盈
省农科院镇原试验站自建站以来,不断创新,推出一代又一代抗旱节水增粮新品种、新技术,强力支撑陇东粮食丰产。
今年,庆阳市不断增强农民群众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知晓率和使用率,提高种植积极性,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推荐农药品种及使用技术,累计防治病虫害218万亩次,将病虫害控制在较低水平。
庆阳市属于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粮食播种面积580余万亩,是我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旱作增粮潜力区,其中,190多万亩丰收在望,近280万亩玉米长势喜人。
近年来,庆阳市大力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和百万亩复种增粮增效工程,突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创建了一批粮油科技示范点,引进推广新技术38项、新品种145个,支撑和引领农业科技创新,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庆阳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许建宇说,省农科院大力支持庆阳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推广旱地农业发展关键技术、破解农业抗旱节水难题、提升旱地粮食单产水平,使陇东地区小麦单产提高40%以上,农田降水利用率接近80%,增产粮食35亿公斤,为推动庆阳市粮食稳产高产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