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立春已过,海南的乡野显露出勃勃生机。在位于琼海市世界热带水果之窗基地的一块试验田里,搭乘卫星“上天”的1880克热带优异水果种子,在播种了数个月之后,嫩黄的新芽儿已钻出土地,正欢快地生长着。
2024年9月27日,海南盛大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选送的“寿桃”蛋黄果、“马加纳”马梅、SD1号无核橄榄、SD1号轻木、SD1号燕窝果、SD1号山竹、SD1号黄晶果等7种热带优异水果种子,约1880克,乘坐我国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进入太空,在约两周后返回地面,并已顺利“入地”。
这则新闻一经发布便得到广泛关注。
为什么要将种子送到太空“出差”,“旅行”后的种子有啥神奇“能力”?什么样的种子才能踏上太空之旅?本期海南周刊带你了解“太空种子”背后的故事。
将种子送往太空“出差”
小小的种子,有着蓬勃的力量;浩瀚的太空,有着无穷的奥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被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如高真空、微重力、宇宙高能离子辐射等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种,这就是航天育种。
事实上,我国是世界上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三个国家之一,也是首创利用航天技术进行作物诱变育种的国家。1987年8月5日,我国第九颗返回式卫星搭载着精挑细选的小麦、水稻、青椒等百余个品种的农作物种子,顺利完成了首次“太空之旅”。返回地球后,它们被分发至各地科研机构,并在后代种植中发现了遗传变异。经过杂交选育,这批种子中培育出了大豆“铁丰18”、棉花“鲁棉1号”等一批获得国家发明奖的优良新品种。我国航天诱变农业生物育种的探索由此展开。
自1987年以来,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让上千个品种的种子和生物材料“太空遨游”。
我们为何要开展航天育种?
海南盛大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农艺师陈兵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以前想找到一个新的育种材料,可能要历时十年甚至二十年,甚至得翻山越岭寻找自然突变植株,而航天育种具有有益变异多、变幅大、稳定快,以及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力强等特点,能在相对短时间内带回大量突变材料,由此成为物理辐射育种的延伸、传统育种手段的重要补充。
有数据显示,航天育种变异率较普通诱变育种高3~4倍,育种周期较杂交育种缩短约1倍,由8年左右缩短至4年左右。可以说,航天诱变为育种按下“快捷键”。
为何来自海南盛大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小小种子能飞上太空?这得益于农业农村部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联合组织发射的航天育种卫星项目。该项目面向全国征集农作物搭载载荷。
“在看到征集通知后,我们第一时间准备项目申请所需的材料。最终,成功入选,获得十分宝贵的上太空的机会。”陈兵自豪地说。
一颗“太空种子”如何炼成?
在经历太空的“考验”前,种子筛选是航天育种的第一步。在航天工程系统中,载荷容量是极其珍贵的,因此,被选中的种子不仅需要遗传性稳定,还需要综合性状好。这些活力强、发芽率高的种子更适合在新环境下,以良好的状态开启这一段漫漫旅途。
进入太空之后,种子的“奇幻漂流”才刚刚开始。对于种子来说,诱变如同“开盲盒”——即便是同一种作物,不同的品种,搭载同一颗卫星结果也可能有所不同。
太空中的辐射环境是诱发植物种子基因变异的主要因素之一。太空中的辐射主要包括宇宙射线和太阳风等带电的高能粒子。这些高能粒子能够穿透植物种子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直接作用于DNA分子,导致DNA链的断裂、碱基损伤等。这些损伤在DNA复制和修复过程中可能引发错误的修复或重组,从而导致基因序列的改变和基因突变的产生。
当然,除了太空中的辐射环境,“太空种子”发生变异的原因还包括真空、失重(微重力)、强辐射等,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种子发生随机诱变。
想成为合格的太空种子,不仅要能“上天”,更要能“入地”,因而整个研究最繁重和最重要的工作是在后续的地面上完成的。
“有多少粒种子,就有多少种可能。”陈兵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效果未知,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对待每一粒种子,在不断地筛选鉴定中,找到效果最好的那一粒。”
陈兵解释,从宇宙归来的种子还需要在地面经过长时间的培育和检测,进行多轮的筛选和鉴定。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会鉴定作物实际的生长变化,也会从基因层面去检测哪些遗传物质产生了突变,然后将具有优异性状的新材料再进行育种利用,让遗传优势得以延续。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着国家农业安全。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育种也推动着我国种业实现了新的突破。
越来越多“太空种子”在海南扎根
在很多人印象中,航天育种就是“把种子带上天再带回来,作物就能丰产、果实就能变大”。其实不然,上了天的种子回到地面还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层层筛选最终“胜出”并获得审定才能成为“太空种子”。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太空旅行返回地面后,只有被宇宙射线击中且发生良性基因改变的种子才能被留下。这些回到地球的种子,再经过一系列地面培育、筛选和验证,获得的新品种往往会具有相对原先品种更加出色的特质。
事实上,除了热带优异水果种子,还有许多“太空种子”在海南安了家。
2024年11月1日,在海口举行的实践十九号卫星返回后海南搭载荷载交付仪式上,一批由水稻、玉米、火龙果、西番莲等约60个品类、重约50公斤的“太空种子”正式交付海南。
其中,同样落户琼海的还有500克遨游太空的琼海油茶种子。
海南油茶是海南的本土特色油料作物,然而长期以来,海南油茶的产量和品质提升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打破这一瓶颈,琼海市热带作物服务中心与海南圣露热带农作物开发有限公司携手合作,希望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促使种子产生变异,为海南油茶产业培育更多优良品种。
此外,经历了太空旅行的玉米、大豆、水稻3种作物种子已在2024年11月20日的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顺利被隆平生物科研人员播种在试验田中。这批“太空种子”中,大豆预计4个月后收获,玉米预计3个月后收获,经过繁育后,科研人员将聚焦产量、抗性等方面开展性状筛选,鉴定有利变异,选育具有优异性状的新材料进行育种利用。
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种子在经历了“太空旅行”后,不断丰富我们的“粮袋子”“菜篮子”。(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子仪)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