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三农资讯

精播一粒种 散作万里春——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如何服务种业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2024-04-25 字号: 收藏文章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纵览我国种业振兴版图,首都北京最具创新活力。而在精英汇集、群雄逐鹿的北京种业大棋局中,有一家农业科研机构,落子西山脚下,紧邻秀美昆玉河,在占地1000余亩的方圆里再造乾坤,创造了全国多个种业“之最”——
  在这里,较早建成蔬菜种质资源库,其中国外资源占比达25%,为保障北京两届奥运会的蔬菜安全供应提供了种源支撑,向世界展示了我国蔬菜种业在关键时刻“有得用、用得好”。
  在这里,培育了累计推广1亿亩以上、我国玉米主导品种之一“京科968”等一系列优良玉米品种,每年培育并通过国家审定的玉米品种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在这里,创建的“金种子育种平台”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已成为我国优势育种企业选育良种最得力的“数字助手”,推动我国育种数字化,促进智能育种的高水平发展。
  这里就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多年来,该院立足首都功能定位和“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市情农情,聚焦种业科技创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创造了许多引领业界、服务全国、影响世界的种业重大科技成果,书写了一曲“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种子赞歌。
  “生物育种一直是我院建设发展的核心主业,也是着力发展的优势领域。近年来,我院深入贯彻落实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夯实种质资源基础,提升基础研究原创水平,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打造种业科技创新链,着力构建融合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加快培育重大新品种,打通种业科技成果转化瓶颈,不断以高水平种业科技成果助力北京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我国种业振兴和粮食安全做贡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燕继晔表示。
  春暖花开,记者走进该院,触摸从这里迸发出的种业创新强劲脉动。
   保护与创新齐发力,“京牌”种子走向国内外
  2021年8月,“北京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揭牌亮相,所在地正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自此,种子诺亚方舟的“北京号”有了雏形。
  走进这座常年只有零下4摄氏度的种质资源库,只见一个个纸袋整齐码放在铁架上,里面保存着十余万份蔬菜、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的种子。这些种子保存时间长短不一,有的种子已经在此“长眠”了近40年。
  长期以来,该院高度重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除了建有市级种质资源库,还建有“国家果树种质北京桃、草莓圃”“农业农村部玉米原种基地”“国家级北京名优鱼类良种场”“北京油鸡资源保种场”“植保微生物种质资源库”等多个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圃)。
  “目前,我们现有的种质资源库基本形成了中期保藏库,但对标种业振兴、打造‘种业之都’的总体目标,离高标准库尚有一定差距,我们正在争取政策支持,尽快建设具有区域特色、高标准的种质资源库,与国家库相互补充、彼此互通,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该院科研处处长李奇峰表示。
  丰富的种质资源,为种质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近些年,该院专家团队在各作物领域开展育种基础性研究,取得了多个国内乃至世界范围的首次突破。
  谈起西瓜,人们都熟悉它的甘甜,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最初它是苦的。西瓜为何会变甜?如今,掌握这个秘密的人就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他就是被农民亲切称为“西瓜大王”的许勇。
  历经20多年的科研攻关,许勇带领团队率先绘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张西瓜全基因组序列图谱,成功破译了西瓜的“甜蜜基因”,大大提升了育种效率,一举奠定了我国西瓜基础科研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多年来,他培育的“京欣”“华欣”“京美”等“京牌”系列西瓜在华北、华东等主产区占有率已超过60%。
  说起大白菜,算得上是中国人“菜篮子”里的“当家菜”,然而长期缺乏冬春和夏季栽培专用品种曾是白菜种业面临的难题。“白菜是两年生作物,一年只能繁一代,育种周期长、投入大,要育出好品种,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该院蔬菜所所长温常龙坦言。
  30多年来,为实现我国大白菜周年生产和均衡供应,该院专家团队在种质改良、新品种开发上持续发力,至今共培育了76个满足多样化需求和适于周年生产的大白菜新品种。
  其中,“京秋3号”占据我国华北和东北市场份额的40%,是我国唯一推广面积上千万亩的蔬菜品种,杂交小白菜品种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0%。“北京新3号”是我国第一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的大白菜品种,耐贮运、品质好,满足了我国大白菜北菜南运的需求。
  如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培育出的“京牌”种子源源不断走向市场,不少成为我国“当家”品种。“京葫36号”西葫芦新品种打破国外公司长期垄断;“京龙1号”杂交鲟是我国第一个作为食用的鲟鱼新品种;“北京油鸡”成为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重点保护品种,这只曾濒临灭绝的“宫廷鸡”成功实现保种繁育重现市场;选育桃和油桃系列新品种22个,占平谷大桃种植面积70%。
  面向世界,一批“京牌”种子也走向了国际市场。“京麦”系列杂交小麦品种在巴基斯坦多年大面积展示示范,“京科糯2000”鲜食玉米品种在越南每年种植超百万亩,“京研”蔬菜品种出口至美国、日本、俄罗斯、越南等20多个国家。
   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助力“小种子”长成“参天树”
  玉米,我国三大主粮之一。提到它,就不得不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中心的一位育种专家联系起来,他就是自称“玉米团长”的赵久然。他破译了我国玉米重要核心种质“黄早四”的全基因组序列,破解了其来源之谜,为后续开展玉米遗传改良研究提供了宝贵数据。
  近年来,赵久然不仅带着他的玉米团队研发出上百个玉米新品种,还积极在品种产业化和大面积推广上下功夫。按照“企业需求、订单育种、联合开发、共拓市场”的商业化育种和产业化推广理念,该院玉米中心牵头联合多家骨干种子企业,组建“1+N”玉米联合体,共同研发推广“京科968”“MC121”“京科999”等系列国审玉米新品种。其中,“京科968”至今已累计在全国推广超过1.7亿亩。
  “我们不仅要重研发,也要重转化,必须让科研人员劳有所得。”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成果转化与推广处处长邹国元介绍。近年来,该院以育种家为核心,创新种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激发专家创新动力,推进科技创新与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和良性循环。
  蔬菜所成为该院在育种制度创新上首个吃“螃蟹”者。2016年,该所通过事企机构改革,建立了院控股、育种家参股、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的首个事企脱钩的育繁推一体化蔬菜种业企业——京研益农(北京)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也由此为加快种业成果转化打造了“孵化器”。
  改革见实效。目前,全院培育各类蔬菜新优品种超过640多个,引领了我国蔬菜品种4次更新换代,研发的白菜类、西瓜等特色蔬菜品种占同类型市场份额近1/2,覆盖全国1800多个市县,每年为菜农增收超过百亿元。京研益农公司成果转化规模连续十多年位于全国同行首位,成为我国蔬菜种业骨干企业,入选农业农村部蔬菜种业“破难题”阵型。
  杂交小麦,育种难度超过“杂交水稻”,其商业化制种一直难以突破。对此,2017年,根据农业农村部和北京市农业种业改革试点精神,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河南省邓州市人民政府对邓州昌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增资扩股改革,该院以知识产权作价1亿元入股,邓州市国有资产控股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以7500万元现金入股,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1000万元现金入股,注册资金达到2亿元,推进杂交小麦产业化,实现了杂交小麦大面积制种突破300公斤/亩。
  一子落,全盘活。这几年,该院种业成果转化不断取得新成绩。与北京华奥农科玉育种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成功实现玉米新品种“京科甜158”“京科糯609”“京农科728”的转让,转让费达566万元。“京科968”雄性不育三系配套玉米制种技术转让6家企业,许可使用费1200万元;攻克了苹果矮化自根砧脱毒苗木繁育技术,2020年分别许可山西运城、云南丽江、陕西西安三家企业实施,技术收入320万元,其中西安佳丰晨曦企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累计生产150万株,直接经济效益达2000万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实践证明,“以育种家为核心”的科研成果权益改革,保证了育种人才、育种资源不流失,将科研机构、育种家以及公司三者的权益关系法律化,权责明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不仅实现了优质科研人才、科研资源与种业企业的有机结合,也让每一粒“小种子”长成了“参天树”。
   攻关关键共性技术,为服务全国树“标杆”
  加紧推进种业关键共性技术和种源核心技术攻关,是现阶段种业振兴的关键任务。近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发挥自身优势,聚焦领域内关键共性技术,取得了多项核心技术突破,为服务全国种业发展树立了“标杆”。
  走进该院的北京玉米种子检测中心实验室,多台PCR仪正在高效运行,中心研究员王凤格介绍起每一份种子送检样品的检测流程:“送检种子样品经过处理和多项试验步骤,检测形成指纹原始数据,经过软件解析后,再与DNA指纹数据库进行比对,品种‘身份’一验便知。”
  长期以来,我国农作物种业市场存在品种同质化难分辨、套牌侵权难识别、种质资源难溯源等问题,李逵李鬼分不清,品种管理及种子质量监管面临考验。
  为破解这道难题,该院构建了全球最大的农作物标准DNA指纹库,库容量超10万份,并在国内率先建立高通量、低成本、易推广的分子检测技术体系和DNA指纹共享平台,为品种“身份证”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托。
  如今,DNA分子检测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已成为该院面向全国种业分子检测领域的权威名片。该项技术已应用于我国玉米、小麦、水稻、蔬菜等各类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区试品种把关、审定登记品种清理、品种权保护等实际工作中,未来还将在我国推进“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蔬菜育种技术提升方面,该院蔬菜所建立我国首个蔬菜全基因组高通量分子育种技术平台,同时在基因编辑技术以及单倍体育种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了蔬菜育种的精度和效率,也支撑了我国蔬菜重大品种培育和推广。
  当前,智慧育种逐渐兴起,全球种业发展已步入育种4.0阶段。面向市场对于数字化育种技术产品的迫切需求,该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赵春江院士团队经过十余年的技术攻关,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作物商业化育种信息管理平台——“金种子育种平台”,有效解决商业化育种领域的多个关键共性问题。
  如今,该平台是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育种软件。其中,旗下的“企业平台”被隆平高科、垦丰种业、德农种业和山东圣丰种业等应用;“云平台”为国内首个投入商业化运营的育种云平台,被400多家育种单位使用,在线客户最多;“品种试验平台”成为国家和省级品种审定与保护工作的通用工具,全国用户2万多个。
  种业创新永远在路上。目前,该院已制定“11158”种业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将完善升级1个市级农业种质资源中期保藏综合库,精准鉴定1万份以上种质资源,建设1个覆盖全面、业内权威、广泛适用的品种分子指纹数据库,建设基因组、表型组与基因编辑等5个基础研究协同创新平台,实施玉米、杂交小麦、重要林木、果树、蔬菜、水产、畜禽和观赏园艺作物等8项新品种培育联合攻关重大项目。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提升全院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奋进者必能勇担使命、大有作为。相信,在建设农业强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征程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一定能贡献更大的种业力量!


附件: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