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饲养业资讯

三家重整上市猪企已敲响警钟:养殖端仍未实质性盈利 需关注资金链安全和降本增效 分享到 来源:搜猪网 发布:2024-03-25 字号: 收藏文章

  尽管近期生猪价格不断回暖,但是有些上市猪企依然在瑟瑟发抖。天邦食品日前主动申请破产重整,而它也成为正邦科技、傲农生物之后的第三家重整的上市猪企。

  阳春3月,生猪价格的反季节性上涨确实提振了养殖端的饲养信心,但不得不说至今多数企业仍未实质性盈利,应持续关注自身资金状况。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告诉记者,“需要推动行业发展回归理性。企业要尊重产业和市场发展规律,避免低质量扩张,将发展重点转向规模效率和规模效益的维度上。”

  此次行业磨底时间超过过去的猪周期。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升,过往生猪价格波动对于产能增减的影响正在减弱。尤其是规模猪企对于低价的敏感度逐渐降低,导致产能出清缓慢,行业长期处于磨底期。周期底部的现金流压力加剧成为这轮猪周期能繁母猪产能去化的核心驱动。

  华泰证券研报认为,当下部分集团猪场尤其运营不佳的主体,现金流压力已明显加强。

  据记者统计,截至2023年9月底,多家上市猪企的资产负债率均超过70%。不过,从2021年起,已经有多家大型养猪企业开始通过融资、出售资产、减少开支等形式保证资金链的安全。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包括傲农生物、天邦食品、大北农、新希望、天康生物等从2022年陆续发行定增预案。傲农生物、天邦食品、新希望还借助股权转让、处理闲置猪场、引入战投等方式获得资金注入。

  另外,多家巨头开始放缓产能扩张的节奏,修正出栏数据。

  温氏股份将2024年的出栏量目标从3300万头下调至3000万—3300万头;新希望的2024年出栏目标从2350万头调整为“不追求规模扩张”;牧原股份则表示,短期内能繁母猪存栏不会明显增加。

  “随着后期猪价向好,企业负债压力或将逐步缓解,但一些前期非理性扩张、成本较高的企业,可能还会面临一段时间的压力。”朱增勇说。

  而从市场行情来看,行业在供给端仍处饱和状态。我国生猪累计出栏72662万头,同比增长3.8%。其中各个季度分别出栏19899万头、17649万头、16175万头和18939万头,分别同比增长1.7%、3.7%、4.7%和5.4%。

  需要注意的是,当下生猪产能是由10月前的能繁母猪数量决定的。记者注意到,从2023年1月开始,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逐步回落。截至2023年12月末,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4142万头,较2022年年末减少了248万头,下降了5.6%;较《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中提出的正常保有量4100万头依然高出1%。

  朱增勇告诉记者,今年2月份,我国能繁母猪产能降至4042万头。按照10个月的生产周期来看,二季度供给宽松的局面将会逐渐改善,因此后期猪价将会逐渐向好。

  按照过往经验,猪周期一般为四年一轮。而本轮猪周期在底部时长已经超两年时间。

  在朱增勇看来,猪价周期变化大体原因可以归纳为:市场参与主体结构、生猪养殖要素对产能扩张和收缩影响权重发生变化;养殖效率和方式变化;猪肉消费方式变化;疫情不确定性和信息获取渠道多样性。

  朱增勇提供给记者的数据显示,2023年年出栏500头以上养殖场户出栏比重达到68%,前20家龙头养殖企业出栏比重27%,生猪养殖主体结构变化带动影响权重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产能扩张和收缩速度。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养猪市场分散,并无绝对头部企业。在该背景下,养殖户的产能进出更多取决于盈利情况。

  但是,在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头部猪企的产能调整受到更多因素影响,其对猪价的敏感度正在降低。

  根据钢联数据,2023年以来,我国规模化养殖场去化速度缓慢,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规模厂累计去化5.9%,平均月度去化0.5%。相比之下,中小散则去化较快,该年累积去化22%,平均月度去化1.8%。

  也正因如此,产能去化的传统传导链条被逐步瓦解,整个猪周期呈现出诸多新变化。

  “猪价进入下行周期,成本是安全度过周期低估的关键。从成本管控来看,饲料成本、仔猪成本、疫病防控效率都是直接影响成本的要素。从管理来看,提高企业垂直管理效率,有利于降低一些机会成本,提升劳动力效率。”朱增勇说。

  记者注意到,多家头部企业开始精打细算,关注降本增效。

  牧原股份尝试从育种、饲料、疾病净化等方面寻求降本增效。以饲料为例,该公司使用生物发酵生产氨基酸替代大豆,实现无豆养猪。这在未来将能带动上百万吨其他氨基酸的应用,最少能减少2000万吨大豆消耗,节省1.5亿亩大豆种植土地,降低养猪对外依存度。

  另有新希望、温氏股份、扬翔股份等头部企业开始通过数智化、楼房养猪等形式,实现对成本的控制,确保企业保持高质量发展。

  上述业内人士均提到,个别企业的波动对全国供需关系影响很小。从行业来看,要想推动产业回归理性发展,需提醒企业尊重产业和市场的发展规律,避免低质量扩张,多发展优质产能,将发展重点转向规模效率和规模效应上。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