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三农资讯

用“芯”筑牢粮食安全 分享到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2021-06-02 字号: 收藏文章

  孟夏时节的中原大地,风吹麦浪,满目金黄。

  5月30日一大早,镇平县贾宋镇黑龙庙村村民孟凡秋就来到麦田里,随手扯掉一个麦穗,揉碎、轻轻一吹,嘴里小声数着“1、2、3……”

  “三十来粒,亩产肯定能有500公斤。”孟凡秋嘴角上扬,喃喃道,“籽粒饱满,还透亮,今年的麦子真不赖。”

  ■好种子带来好收成

  河南作为全国小麦主产区,小麦种植面积、亩产量、总产量、外销量均居全国首位。据统计,河南省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5%,每年的小麦总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强,单产也从1978年的150公斤增长到2020年的441公斤。

  “河南省小麦亩产量多年来持续提升,离不开好种子的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说。

  种粮大户和专家对种子的认识不谋而合。

  “收成和口碑就是最好的推广。”孟凡秋告诉记者,从2017年起,自己便开始大规模种植郑麦119,流转土地2000亩,一亩地收益超过500元,“我选种子,一看产量,二看品质。产量稳定风险就小,品质好就不愁卖。今年春上俺这儿赤霉病发生率偏高,但这个品种就没遭灾。”

  稳产质优,河南省小麦品种“百花齐放竞芬芳”。目前,河南从事小麦育种的单位和个人有150余家,数量上远超其他省份。2009年以来,共有102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占全国近三分之一;全国小麦育种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共11个,河南就占据5个。

  优异成绩的背后,是育种科技的进步。每一次,当麦穗长得更大,河南省小麦育种人的腰板就挺得更直。

  从传统育种到生物育种,育种界走了很长的路。“如今,我们已经能够利用分子生物学发掘小麦优良基因,并运用分子标记技术,有针对性地培育多类型小麦品种。”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雷振生说。

  ■品种优满足舌尖需求

  “目前我国小麦总量供给充足,为啥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400万吨左右?原因是我们的小麦存在结构性短缺,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难以满足需求。”4月底,在河南省优质弱筋及酿酒专用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张新友的一席话发人深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优质小麦品种成为刚需。

  市场需求引导小麦种植结构的调整。

  再过两天,新乡县翟坡镇任小营村的3000亩强筋小麦繁育基地就要迎来大丰收。

  “今年亩产至少650公斤。”站在麦田里,基地的主人马有永向记者介绍新麦45,“你看,它比一般小麦矮个5厘米,所以抗倒伏能力强,前段时间下冰雹,也没咋受影响。”

  马有永是个种地老把式,接触过的小麦品种有几十个。嗅到商机后,马有永就尝试繁育强筋小麦种子,并开了个种子公司,实现产销一体化,“一亩地至少多卖220元,利润很可观。”

  满足舌尖需求,除了需要马有永这些种粮大户的敏锐,更离不开优质品种的加持。

  “上世纪末开始,我们从追求高产转为高产优质并重,努力实现从单一抗锈、丰产育种到抗病、抗逆、优质、高产综合育种的转变。”雷振生说,广大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不断推新创优,培育了一大批以豫麦34、郑麦103等为代表的优质强筋、弱筋品种。

  以河南省农科院培育的小麦为例,强筋的郑麦366烘焙出的面包品质与用美国小麦烘焙出来的相当;弱筋的郑麦103做出的饼干感官评分优于用进口优质麦的;而郑麦113适合酿酒制曲,已成为茅台有机小麦基地推荐品种。

  ■强种业保障粮食安全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小麦产业的核心。“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时再次强调了种子之于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数据显示,河南省拥有种子繁育基地430万亩左右,年产小麦种子18亿公斤以上,除满足本省需求外,每年还向省外调出5亿公斤左右。

  “我们是种业大省,但还不是种业强省。”雷振生说。

  拳头品种少。近3年,单品种推广面积50万亩以上的种子品种只有24个,符合市场需求、能够大面积推广的拳头品种较少,且这些品种大多重加工品质,轻营养健康。

  种植面积不够。去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1533万亩。这与河南省2025年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2000万亩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品牌化企业缺少。“种子企业杂而乱、恶性竞争和同质化较为严重,缺少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20年的马有永坦言。

  “要加快培养一批种业龙头企业,探索科企深度融合,实现育繁推一体化。”雷振生建议,要在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上持续发力,进一步强化种质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助力河南种业由大变强,让中国碗盛更多河南粮。

  站在马有永的小麦种子繁育基地,金灿灿、沉甸甸的麦穗正努力吸收光照和养分。两天后,200万公斤优质种子将颗粒归仓,等待秋天的播种。这里,不单是丰收的田野,更是希望的田野。



附件: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