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对生猪产业和相关国际贸易影响巨大。由于缺乏治疗方法和安全有效的疫苗,控制这种破坏性极强的疫病极为困难。由于非洲猪瘟病毒的进入机制、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方式、免疫逃逸机制技艺可有效诱导宿主免疫系统应答抗原的方式正逐渐被更多科学研究确定,开发出针对非洲猪瘟病毒有效的疫苗已逐渐可期。目前国际上开发非洲猪瘟疫苗的路线主要包括几下几个:
一、活疫苗
1、天然弱毒疫苗株:
可通过在细胞系上传代培养获得低毒力毒株或在田间分离到可以达到一定保护水平的弱毒株。目前已经有攻毒实验模型可供参考。比较典型的是西班牙为代表的路线。
商业化前研究者需解决毒力反强的风险,如何获得能合理生产疫苗的细胞系以及不同毒株间交叉保护力不足的问题。
2、人工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株:
开发一种安全有效的、可经口给药并提供交叉保护的人工基因缺失弱毒疫苗,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如何建立删除掉毒力和免疫调节因子有关基因的人工疫苗株;如何获得能合理生产疫苗的细胞系;
确定人工弱化疫苗株的安全特性;
能否获得快速并长久的免疫力;
确定疫苗株不会经宿主排放到自然或不会与野毒株发生重组并产生新的毒株;
明确病毒的免疫原性和致病性间存在的联系;
是否可以提供交叉保护力等。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疫苗产品和越南计划2021年上市的疫苗产品均属于这一路线。
二、灭活疫苗:
目前已知使用感染的细胞提取物、感染的猪外周血白细胞、纯化和灭活的病毒、感染得用戊二醛固定的巨噬细胞或处理过的接毒的猪肺泡巨噬细胞等制造的疫苗给动物接种后均无法诱导保护性免疫。即当前灭活疫苗的技术路线基本已被验证是不可行的。
三、亚单位疫苗
目前所有亚单位疫苗的开发均以失败告终,亟需明确可以用于亚单位疫苗开发的可诱导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的非洲猪瘟基因片段。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澳大利亚动物卫生实验室在亚单位疫苗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四、载体疫苗
基于病毒、细菌或质粒的基因表达用于引发所需的免疫应答的载体疫苗,目前仅有很少一些研究评估了载体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性,腺病毒或其他载体可作为可能的解决方法。载体疫苗的建立高度依赖于明确的可以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的非洲猪瘟基因片段。
文章来源:智牧研究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