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三农资讯

毛相林带领下庄人 续写一个个奋斗的故事 分享到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2021-03-01 字号: 收藏文章

   村医杨亨华最终选择留在下庄 “只要我们苦干实干,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58岁的杨亨华是下庄村村医。“这几年,出村的路越修越好,从下庄到竹贤乡场镇只需要1个多小时,村民有啥头疼脑热都爱直接去乡卫生院拿药,找我看病的人越来越少了。”杨亨华笑着说。

  杨亨华所说的路,就是下庄的“天路”。20年前,毛相林带领村民绝壁凿路,杨亨华的大哥,就是在修路时被山顶滚落的石头砸中了左腿,自此终身与轮椅为伴。

  大哥受伤给了杨亨华很大的打击,他修路的决心有些动摇,便找到毛相林问:“修路这么难,为啥非要修啊?”

  十多年过去了,杨亨华仍记得毛相林当时的话——“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

  正是这句话,让杨亨华下定决心:再苦再难也一定要修通这条出山路。

  也正是这句话,让杨亨华放弃了外出务工挣钱的想法。

  “那时我还不到40岁,外出务工比在村里给人看病挣的钱多好几倍,我也想出去看看。”杨亨华告诉记者,但一想到毛相林说的那句“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想到为这条“天路”牺牲的6条鲜活的生命,想到为了下庄下一辈过上好日子而终身残疾的大哥,他最终选择留在了下庄,“村里就我一个医生,我走了,大伙生个病怎么办?又何谈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

  如今,除了担任乡村医生外,杨亨华还是村里的综治专干,宣传方针政策、谋划产业发展、巡逻村里治安都是他的工作。虽然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少,但他感觉自己比过去更忙了。“只要我们苦干实干,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贫困户杨元顶办起村里最漂亮的农家乐 

  “下庄精神,让我们面对困难时总能鼓足干劲”

  这几年,一到春天,来下庄村赏花、摘果的游客络绎不绝。天坑深处的农家乐“三合院”几乎每个周末都爆满。

  这家农家乐是杨元顶、杨亨双、袁堂清三家人合办的,而出这个“三合一”主意的,正是毛相林。

  下庄旅游资源丰富,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毛相林就萌发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恰好,按照扶贫政策,贫困户能享受危房改造补贴,毛相林便琢磨:能不能以此为契机,让村里的贫困户开办农家乐吃上旅游饭,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杨元顶曾是村里的贫困户,他不是不想搞农家乐,只是苦于没资金,光靠政府补贴肯定不够,而且妻子身体不好,孩子们又不在下庄,所以不敢动手。

  毛相林却发现,村里有意愿办农家乐但同样条件不足的村民,还有好几家,比如:袁堂清的妻子烧得一手好菜,开农家乐的话可以当“大厨”;杨亨双会开车,能帮忙搞点运输……而杨元顶懂点管理和财务知识,还能打杂。

  毛相林于是提议:这三家人把房屋建在一起,合力、合资办农家乐,“三合院”由此而来。

  但大家仍有疑虑,怕挣不了钱还亏本。“绝壁上的公路我们都能修出来,还搞不好一个农家乐?我们都要拿出当年修路的精神来!放心,下庄必定要走乡村旅游的道路!”毛相林一席话,让大家信心倍增。

  毛相林还给“三合院”支招:一是环境卫生搞起来,二是民宿特色做出来。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三合院”完善了农家乐排污管网,改变了污水横流的状况,并利用扶持资金将外立面改建成富有农家气息的原乡风貌,又在门前修建了漂亮的花台。

  如今,这个村里最漂亮的农家乐成了游客“打卡”点,三户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起来,成了村里的脱贫榜样。

  “的确,那样的天路都能修出来,还有什么办不成的?”杨元顶告诉记者,这些年,农家乐也有过生意不好的时候,但每次遇到困难,大家想一想当年修路的精神,战胜贫困的信心就一下子足了。

  “是下庄精神,让我们面对困难时总能鼓足干劲,最终创造出了今天的好生活。”杨元顶说,现在下庄旅游越来越成气候了,他对“三合院”、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一张老照片让大学生彭淦回来建设家乡 

  “下庄的振兴需要年轻人,需要下庄精神”

  这个春天,返乡大学生彭淦有很多事想做。他成功考取了“农村本土人才”,决定留在下庄跟大家一起建设家乡。

  几天前,彭淦向村委会递交了一份策划书,对拓宽柑橘销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借助网络直播、村播带货等新手段,发挥网络效应,提升产品附加值等。

  “我相信这份策划书能为下庄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彭淦信心满满。

  每年过年,外出务工的村民回家,毛相林都要挨家挨户上门为大家讲述这些年下庄的变化、描绘下庄美好的明天,他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这些年轻人留下,成为振兴下庄的“生力军”。而彭淦便是毛相林请回来的第一位大学生。

  那是2018年春节,已有8年没有回家的彭淦决定返乡过年。一路上,村里的变化让他既惊讶又自豪:父辈们用生命开凿的“天路”已变成了平整的硬化路,曾经荒芜的山野种满了柑橘树,就连他家的土墙房也被改建成了一楼一底的小楼房……

  彭淦想留下来,又担心待在村里没前途,内心十分挣扎,直到毛相林给他看了一张老照片。照片中,下庄村小老师张泽燕正在给孩子们上课,黑板上方清晰刻着“大人流血修路为我们,我们读书为下庄明天”18个大字。

  “就是这张照片打动了我。”彭淦激动地说,“张老师是我人生中第一位老师,当年,我就是在这18个大字下学习,有时他还会带我们到修路现场,感受大人们开山凿路的艰辛。”

  白驹过隙,看着眼前已是满头银发的毛相林,再回想起当年大人们修路的干劲,彭淦的眼眶不觉湿润了,他当场向毛相林保证:“支书,过完年我不走了。”

  这两年,彭淦为村里做了不少实事。张泽燕快要退休,村小缺老师,彭淦主动走上讲台,为山区孩子传授知识;村支两委的干部年龄偏大,不太会用电脑,彭淦又利用休息时间帮村委会填报表格、整理材料;村里召开院坝会,他总是踊跃发言,从年轻人的角度为下庄出谋划策……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下庄,200多名外出务工村民中,有100余人留了下来。

  “毛支书曾说过,年轻人才是下庄的希望。下庄的振兴,需要年轻人,需要下庄精神。未来,我们不仅要把下庄建设好,更要把下庄精神发扬光大。”彭淦告诉记者。

  初春时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山花烂漫。当年毛相林带领村民开凿的天路从山顶蜿蜒而下,如同盘踞在山间的长龙。这几天进村的车辆多了起来,有的是前来收购柑橘的商贩,有的是慕名而来感受下庄精神、感受“天路”的游客。往来的车辆让这个曾经与世隔绝的小山村越发热闹。

  什么是下庄精神?毛相林的理解是——“不等不靠,不怕苦不怕死,敢闯敢拼,坚持到底。”

  在下庄蹲点采访的几天里,记者深切地感受到,在毛相林的带领下,当年那份不等不靠、敢闯敢拼、百折不挠的下庄精神,正在下庄一代代人的身上延续、发扬,在天坑深处,续写出一个个奋斗的故事。



附件: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